|
2004年4月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試題 |
|
發布時間:2005/3/11
發布地區:達德教育
信息來源:www.www888papa.com
|
|
課程代碼:0000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二個方面內容的不同回答是劃分( ) A.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標準 B.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標準 C.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D.辯證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標準 2.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顯著的特征是( ) A.客觀性 B.辯證性 C.實踐性 D.系統性 3.中國宋代哲學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這種觀點屬于( ) A.主觀唯心主義 B.客觀唯心主義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D.辯證唯物主義 4.實現意識能動性的根本途徑是( ) A.投身社會實踐 B.認識客觀規律 C.加強主觀努力 D.制訂周密計劃 5.哲學上的一元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有( ) A.共同的發展規律 B.共同的發展過程 C.共同的本原 D.共同的形式 6.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說( ) A.意識是人腦自生的 B.意識是人腦的分泌物 C.人腦是意識的源泉 D.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 7.世界統一于物質的觀點屬于( ) A.唯物主義觀點 B.辯證法觀點 C.形而上學觀點 D.宿命論觀點 8.1958年,我們認為麻雀吃糧食,于是把它列為“四害”之一,加以消滅。后來,我們認識到麻雀在消滅害蟲方面貢獻很大,便把它從“四害”中解放出來,并列為保護動物。1958年,我們消滅麻雀的錯誤,從哲學上看是沒有做到( ) A.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 B.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C.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 D.用量變質變的觀點看問題 9.在唯物辯證法看來,房子同平房、樓房、別墅等的關系屬于( ) A.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B.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C.本質和現象的關系 D.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10.中共十六大報告既充分肯定了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又實事求是地指出了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認為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這是用( ) A.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相統一的原理看問題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相統一的原理看問題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的原理看問題 D.“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原理看問題 11.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教育事業的發展,而教育事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反過來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從因果關系來看,這屬于( ) A.原因和結果的相互區別 B.原因和結果的相互依存 C.原因和結果的相互融合 D.原因和結果的相互作用 12.真象和假象的區別在于( ) A.真象是客觀的,假象是主觀的 B.真象表現本質,假象不表現本質 C.真象是相對穩定的,假象是活躍易變的 D.真象從正面直接地表現本質,假象從反面歪曲地表現本質 13.在中國,為了治療疾病,古代就產生了中醫學。這說明( ) A.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 B.認識是實踐的目的 C.實踐是檢驗認識的標準 D.實踐是認識的本質 14.概念、判斷、推理是( ) A.社會心理的三種形式 B.社會意識形態的三種形式 C.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 D.感性認識的三種形式 15.有人認為只有寫到書本上的理論才是真實可靠的,便不顧實際情況,生搬硬套書本上的理論。這犯了( ) A.唯心主義先驗論的錯誤 B.直觀被動反映論的錯誤 C.教條主義的錯誤 D.經驗主義的錯誤 16.要判斷一種觀點的是非對錯,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以偉人之是非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 C.以眾人的意見定是非 D.以是否在實踐中得到證明定是非 17.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是( ) A.具有思維能力 B.具有語言文字 C.制造使用工具 D.具有情感意志 18.人類活動只有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才能進行。在社會關系體系中,最基礎的關系是( ) A.政治關系 B.思想關系 C.生產關系 D.家庭關系 19.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范疇是標志( ) A.人類進行生產活動、政治活動和科學實驗能力的范疇 B.人類改造舊的社會制度、創建新的社會制度能力的范疇 C.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從自然界獲取物質資料能力的范疇 D.人類認識和改造主觀世界與外部物質世界能力的范疇 20.生產關系的各項內容中,起決定作用的是( ) A.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 B.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 C.產品的分配形式 D.產品的交換形式 21.社會各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問題屬于( ) A.國體問題 B.政體問題 C.行政問題 D.法律問題 22.從反映社會存在的高低不同的層次來看,社會意識可分為( ) A.個體意識和群體意識 B.經濟意識和政治意識 C.階層意識和階級意識 D.社會心理和思想體系 2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說的是( ) A.任何社會的上層建筑都要在它的經濟基礎建立之后才能產生 B.任何社會的上層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經濟基礎 C.上層建筑任何部分的變化都是與經濟基礎的變化同步的 D.上層建筑中的任何部分的性質都是由經濟基礎直接決定的 24.從起源上看,階級是( ) A.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B.社會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C.分配關系極端不平等的產物 D.政治暴力和軍事征服的產物 25.我國當前進行的改革是( ) A.對社會根本經濟制度的變革 B.對社會根本政治制度的變革 C.對思想觀念的根本變革 D.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 26.“任何英雄人物的歷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們所處歷史條件所許可的范圍”。這種觀點屬于( ) A.歷史宿命論觀點 B.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C.機械決定論觀點 D.否認個人歷史作用的觀點 27.科學活動的生命力在于( ) A.科學家夜以繼日的辛勤勞動 B.科學家之間合理的分工協作 C.在實踐基礎上的不斷創新 D.繼承前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 28.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決定人的本質的是( ) A.人的社會屬性 B.人的自然屬性 C.人的道德品質 D.人的心理素質 29.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標準是( ) A.社會的經濟制度 B.社會的政治制度 C.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D.社會精神文明的程度 30.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明確人生意義的關鍵是( ) A.處理好理想和現實的關系 B.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 C.處理好貢獻和索取的關系 D.處理好目標和行動的關系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下列選項中屬于唯心主義觀點的有( ) A.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B.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C.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理D.存在就是被感知 E.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32.規律的特點有( ) A.客觀性 B.普遍性 C.穩定性 D.重復性 E.偶然性 33.割裂量變和質變的辯證統一,可能導致( ) A.庸俗進化論 B.庸俗唯物主義 C.激變論 D.政治上的改良主義 E.政治上的冒險主義 34.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區別表現在( ) A.是否承認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 B.是否承認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C.是否承認認識是一個辯證發展過程 D.是否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E.是否承認認識是摹寫和創造的統一 35.要正確實現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必須做到( ) A.通過調查,獲得十分豐富的感性材料 B.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和制作 C.要把關于事物的認識與主體的需要結合起來,確定行動的目的和計劃 D.要從實際出發,堅持一般理論與具體實際相結合 E.要使理論為群眾所掌握,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36.把計劃生育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這是因為( ) A.人口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B.人口因素對社會發展具有制約和影響作用 C.人口增長過快會影響經濟建設的速度 D.人口增長過快會影響全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E.人口增長過快會增加勞動力就業的壓力 37.技術社會形態是以生產力和技術發展水平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產業結構為標準劃分的社會形態。下列各項屬于技術社會形態系列的有( ) A.漁獵社會 B.農業社會 C.工業社會 D.信息社會 E.社會主義社會 38.在我國現階段要正確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必須( ) A.大力發展生產力 B.擴大公有制范圍,提高公有化程度 C.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把股份制作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E.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9.科學具有多方面的社會功能,其中有( ) A.解放思想、追求真理的功能 B.變革人們生活方式的功能 C.對社會進行科學管理的功能 D.在一定程度上變革社會關系的功能 E.推動物質生產力發展的功能 40.下列各項影響個人價值實現的有( ) A.個人的主觀條件 B.個人所處的環境 C.個人所碰到的機遇 D.社會的需要 E.個人的社會實踐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41、42小題各7分,43、44小題各6分,共26分) 41.為什么說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7分) 42.簡述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標準的含義及其客觀性和科學性。(7分) 43.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發展史上的革命變革。(6分) 44.簡述我國現階段人民群眾的內涵和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的作用的表現。(6分)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請任選2小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題評分。每小題12分,共24分) 45.試述辯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觀,并指出唯心主義運動觀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運動觀的主要錯誤。(12分) 46.為什么說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12分) 47.試述認識過程反復性的原理,并用這一原理說明我們對市場經濟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1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