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定教材沖刺模擬試卷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二) |
|
發布時間:2006/6/3
發布地區:達德教育
信息來源:www.www888papa.com
|
|
第一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
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各門具體科學的關系是 ( ) A.高級和低級的關系 B.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C.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D.全局和局部的關系 2.哲學研究的規律適用于 ( ) A.自然的某些領域 B.人類社會的某些領域 C.人類思維的某些領域 D.自然、社會、思維各個領域 3.科學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這是 ( ) A.實用主義哲學的觀點 B.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 C.科學主義哲學流派的觀點 D.人本主義哲學流派的觀點 4.“未有世界之先,畢竟是先有理”,這是 ( ) A.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B.貝克萊主義觀點 C.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D.實證主義觀點 5.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物質范疇就是從這種總和抽象出來的。這種觀點屬于 ( ) A.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觀 B.機械唯物主義物質觀 C.形而上學的物質觀 D.唯心主義的物質觀 6.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時間和空間是 ( ) A.一種同物質運動無關的客觀存在 B.一種先驗直觀的形式 C.運動著的物質本身 D.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方式 7.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人腦的機能。這表明 ( ) A.人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 B.人腦是意識的惟一源泉 C.意識是人的頭腦中固有的 D.意識是人腦中自生的 8.“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這種觀點屬于 ( ) A.實用主義觀點 B.唯物主義觀點 C.實證主義觀點 D.科學主義觀點 9.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系統是指 ( ) A.物質及其存在方式 B.構成事物諸要素的總匯 C.相互聯系的各要素按一定方式組成的統一整體 D.物質運動的連續性和非連續性相統一的過程 10.對立統一規律認為,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 ) A.思維中的前后一致 B.事物之間的共同點 C.矛盾雙方互相聯系的性質 D.矛盾雙方互相排斥的性質 11.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發展觀,其斗爭焦點在于是否承認 ( ) A.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 B.事物和現象都是普遍聯系的 C.一切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 D.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確定的性質 1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關系的原理,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堅持 ( ) A.普遍聯系的觀點 B.永恒運動的觀點 C.實事求是的觀點 D.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觀點 13.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內容和形式分別是 ( ) A.現實事物的內在要素和結構方式 B.現實事物的內在聯系和外部表現 C.現實事物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 D.現實事物的內在性質和外部特點 14.“假象和真相一樣具有客觀性”,這是 ( ) A.折衷主義詭辯論觀點 B.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C.相對主義的觀點 D.形而上學的觀點 15.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 ( ) A.改造社會的實踐 B.科學實驗的實踐 C.物質生產的實踐 D.階級斗爭的實踐 16.“從物到感覺和思想”與“從感覺和思想到物”這兩條根本對立的認識路線,屬于 ( ) A.唯物主義辯證法與唯心主義辯證法的對立 B.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對立 C.客觀唯心主義認識論與主觀唯心主義認識論的對立 D.唯物主義反映論與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對立 17.人們對于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 ( ) A.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才能完成 B.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才能完成 C.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一個完整過程才能完成 D.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18.承認了真理的客觀性也就等于承認了 ( ) A.真理的至上性 B.真理的絕對性 C.真理的有用性 D.真理的全面性 19.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這是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 ( ) A.絕對性的品格 B.確定性的品格 C.能動性的品格 D.直接現實性的品格 20.勞動作為一個具體的過程,它是 ( ) A.勞動的一般性質與勞動的社會形式的統一 B.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 C.人與人之間的交換活動的過程 D.人們在生產中分工協作的過程 21.生產資料包括 ( )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B.勞動者和生產工具 C.勞動者和勞動對象 D.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 22.在生產關系體系中,起決定作用的方面是 ( ) A.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 B.勞動產品的分配方式 C.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 D.人們互相交換產品的方式 23.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表現在很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表現是 ( ) A.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 B.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展不完全同步 C.社會意識與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D.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繼承性 24.由于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構成的,因此社會歷史 ( ) A.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B.沒有客觀規律可以遵循 C.發展規律需要通過人的活動才能實現 D.發展規律是人的思想動機創造的 25.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分裂為階級的根本原因是 ( ) A.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進行暴力掠奪的結果 B.產品分配不公的結果 C.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剩余產品的結果 D.由于在生產中出現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結果 26.馬克思主義認為,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 ( ) A.惟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必要形式 D.輔助形式 27.科學既是知識的理論體系,又是 ( ) A.獲得知識的社會認識活動 B.技術專家的技術發明活動 C.學校教師的傳授知識活動 D.科學家的著書立說活動 28.在制約科學發展的各種社會因素中,最主要的是 ( ) A.政治上的民主或專制 B.社會制度的先進或落后 C.物質生產發展水平的高低 D.哲學指導思想的正確或錯誤 29.在把生產力發展作為評價社會進步的標準時,不能忽視 ( ) A.評價社會進步的其他標準 B.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C.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D.國際環境的影響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30.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 ( ) A.分辨善惡的本性 B.趨向和追求自由的本性 C.爭取民主、反對專制的本性 D.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個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在于它是 ( ) A.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總匯 B.以實踐為基礎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C.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 D.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 E.高居于各門具體科學之上的“科學的科學” 32.下列各項正確反映意識的能動作用的原理的有 ( ) A.志不強者智不達 B.理想是前進的燈塔 C.知識就是力量 D.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E.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33.割裂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就會導致 ( ) A.冒險主義錯誤 B.悲觀主義錯誤 C.直線論錯誤 D.循環論錯誤 E.盲目樂觀的錯誤 34.下列各項正確反映可能性和現實性關系的有 ( ) A.可能性存在于現實性之中 B.現實性是實現了的可能性 C.現實性中往往存在著兩種相反的可能性 D.現實性中只包含一種可能性 E.多種可能性中只有一種能變為現實 35.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是因為 ( ) A.人類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 B.客觀事物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 C.人們的認識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 D.人們的認識受到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 E.人們的認識受到實踐經驗、知識結構和水平的限制 36.下列各項屬于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有 ( ) A.國家政權 B.人口因素 C.地理環境 D.階級構成 E.生產方式 37.社會形態的基本劃分法有兩種,一種是經濟社會形態劃分法,一種是技術社會形態劃分法。下列各組有一組屬于經濟形態系列,一組屬于技術社會形態系列,它們分別是 ( ) A.自然經濟社會、商品經濟社會、產品經濟社會 B.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 C.古代社會、近代社會、現代社會 D.傳統社會、現代社會、轉型社會 E.封閉社會、半封閉社會、開放社會 38.下列各項屬于革命的客觀形勢的有 ( ) A.統治階級不能照舊不變地維持自己的統治 B.被統治階級的貧困和苦難異乎尋常地加劇 C.被壓迫人民的組織程度和覺悟程度大大地提高 D.革命階級的革命政黨的建立及其正確領導 E.群眾積極性大大提高并投身于獨立的歷史行動 39.交往有多種多樣的形式,但最基本的形式有兩種,它們分別是 ( ) A.商業交往 B.戰爭交往 C.物質交往 D.人員交往 E.精神交往 40.下列各項正確反映必然與自由的關系的有 ( ) A.只有正確認識必然,才能真正獲得自由 B.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C.自然就是擺脫必然性的束縛,不受必然性的制約 D.自由與必然可以在實踐的基礎上達到統一 E.人類的興衰禍福都服從于必然性的安排,沒有選擇的自由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26分) 41.簡述意識的主觀特性。(7分) 42.簡述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7分)〗 43.簡要說明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生產關系的基礎。(6分) 44.簡述人生觀和世界觀的關系。(6分)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請任選2小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題評分。每小題12分,共24分) 45.試述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的原理及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意義。(12分) 46.試述如何全面正確地認識自由和必然的關系。(12分) 47.說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以及我國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意義。(12分) 參 考 答 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 2.D 3.B 4.C 5.A 6.D 7.A 8.B 9.C 10.C 11.A 12.D 13.A 14.B 15.C 16.D 17.D 18.B 19.D 20.A 21.D 22.C 23.A 24.C 25.C 26.B 27.A 28.C 29.A 30.D 二、多項選擇題 31.BCD 32.ABC 33.ABCE 34.ABCE 35.BCDE 36.BCE 37.AB 38.ABE 39.CE 40.ABD 三、簡答題 41.答:(1)在反映形式上,意識對物質世界的反映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包括感覺、知覺和 表象在內的感性形式;另一種是包括概念、判斷、推理在內的理性反映形式。這些反映形式,都是主觀世界所特有的。(3分) (2)不同主體對同一客體對象的反映可能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不是由客觀對象所引起的,而是由主體個人的主觀條件和狀況不同所引起的,可以說是由主體素質的差異而造成的。(2分) (3)人們可能近似正確地反映對象,也可能歪曲地、錯誤地反映對象;可能產生正確的意識,也可能產生錯誤甚至荒誕的意識。這些差異的發生,主要是由反映本身的曲折復雜性所導致的。而反映本身則是一種主觀的活動。(2分) 42.答:(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只有在實踐中人們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一切真知都來源于實踐。(2分) (2)實踐是推動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不斷給人們提出新的認識課題,提供大量有關的經驗材料以及新的認識工具。實踐還改造了人的主觀世界,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了認識的發展。(2分) (3)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惟一標準。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它是聯結主觀認識和認識對象的橋梁,因而能把認識與對象相對照,判定認識是否正確。(2分)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導實踐,有效地改造世界。(1分) 43.答:(1)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決定整個生產關系的性質。與歷史上依次經歷的五種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相適應,有五種不同性質的生產關系。(1分) (2)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首先,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的類型,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的性質。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由于人們平等地占有生產資料,因而,在生產中的關系也是平等的。而在生產資料私有制中則與之相反。其次,在生產資料私有制中,由于具體形式不同,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關系也有不同特點。(2分) (3)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生產勞動得以進行的前提。(2分) (4)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決定產品的分配方式。在原始公有制下,產品是平均分配的;在社會主義的公有制下,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在生產資料私有制下,產品 分配過程中存在著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1分) 44.答:(1)世界觀是人生觀的理論基礎,人生觀是世界觀在個人生存意義上的特殊表現。一個人用什么樣的觀點和方法觀察整個世界,也就用什么樣的觀點和方法觀察人生。世界觀不同,人生觀也必然不同。因為人生觀與世界觀如此密不可分,所以我們把人生觀看做世界觀的一個組成部分。(3分) (2)人生觀對世界觀具有強烈的影響。對人生持有什么觀點,抱什么態度,往往會影響到對整個世界,特別是對歷史的看法。一個沒有正確人生觀的人,很難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3分) 四、論述題 45.答:(1)客觀規律是指不依人的意識為轉移的、物質運動過程本身所固有的規律,它是事物或現象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社會規律和自然規律都是客觀的、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主觀能動性是指意識主體所具有的能動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自覺能動性。(4分) (2)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的統一。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提,要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遵循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是尊重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要認識客觀規律和按客觀規律辦事,就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4分) (3)尊重客觀規律和發揮主觀能動性相統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提出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深刻地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是充分發揮廣大群眾主觀能動性的科學指南。因此,我們既要嚴格遵循客觀規律,有嚴肅的科學態度、扎實的工作作風,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大膽創新的精神。(4分) 46.答:(1)必然同必然性是一個意思,指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的、規律性的聯系。自由是對客觀必然性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2分) (2)自由與必然是辯證的統一。自由不能脫離必然而獨立存在,人的自由必須以必然性為前提和基礎,自由是從必然而轉化來的,沒有必然就無所謂自由。自由并不是隨心所欲,任意妄為,它要受到必然性的制約。(4分) (3)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所謂具體的自由,其一是說自由不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其二是說,在階級社會里,自由具有階級性,沒有超階級的自由;其三是說,自由不是頭腦中幻想的自由,而是在實踐中通過對必然性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而獲得的實際的自由。(3分) (4)在自由和必然的關系問題上,要防止和反對兩種片面性。一種片面性是無限夸大自由在人的活動中的作用,否認自由受客觀必然性的制約,這是唯意志論觀點。另一種片面性是只承認必然性,否認自由的存在,認為人間的一切都是由必然性安排好的,人們要服從于注定的命運,這是宿命論觀點。(3分) 47.答:(1)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特點決定的。真理是同客觀實際相符合的主觀認識,檢驗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觀認識是否同客觀實際相符合,這就必須把主觀與客觀聯系起來加以對照。單純的主觀認識和客觀事物本身都不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是惟一能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的“橋梁”,因而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一般說來,實踐的結果若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就證明原來的認識是正確的,反之則是錯誤的。(6分) (2)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1978年我國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大討論對于全黨和全國人民沖破個人崇拜和“兩個凡是”的束縛,恢復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3分) (3)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實質是要不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問題。只有堅持實踐標準,才可能沖破教條主義的束縛,堅持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東西,放棄實踐證明是錯誤的東西,真正做到實事求是,從而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斷取得勝利。如果不堅持實踐標準,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會亡黨亡國。(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