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代碼: 00001
一、單項選擇題 ( 本大題共 30 小題,每小題 1 分,共 30 分 )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 兩大哲學基本派別是 ( )
A.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B.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
C. 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D. 一元論和二元論
2. 我國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無物”,這種觀點屬于 ( )
A. 形而上學觀點 B. 經驗主義觀點
C. 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D. 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3. 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各門具體科學的關系屬于 ( )
A. 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B. 整體和部分的關系
C. 絕對和相對的關系 D. 無限和有限的關系
4. 在物質和運動的關系問題上,形而上學的錯誤是 ( )
A. 設想無物質的運動 B. 設想無運動的物質
C. 否認運動的絕對性 D. 否認靜止的相對性
5. 時間和空間是 ( )
A. 物質的本質特性 B. 物質的根本屬性
C. 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 D. 人們頭腦中形成的觀念
6. 下列選項中 不屬于 物質現象的是 ( )
A.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B. 民法和民事訴訟法
C. 地震和海嘯 D. 日食和月食
7. 從動物心理發展到人的意識起決定性作用的是 ( )
A. 手腳分工 B. 語言產生
C. 生產勞動 D. 社會交往
8. 唯物辯證法有兩個總特征,其中一個是永恒發展的觀點,另一個是 ( )
A. 對立統一的觀點 B. 普遍聯系的觀點
C. 質量互變的觀點 D. 辯證否定的觀點
9. 唯物辯證法認為,發展的實質是 ( )
A. 事物數量的增加 B. 事物的量變引起質變
C. 事物的運動變化 D. 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10. 有人提出,只能說白馬是白馬,不能說白馬是馬,因為馬還包括黑馬、紅馬、黃馬等。這種觀點的錯誤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 )
A. 個性和共性的聯系 B. 整體和部分的聯系
C. 本質和現象的聯系 D. 內容和形式的聯系
11. “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著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這是一種 ( )
A. 唯物辯證法的觀點 B. 相對主義詭辯論的觀點
C. 激變論的觀點 D. 庸俗進化論的觀點
12. 人類對森林過度的砍伐,對草原和濕地的破壞,工業和汽車排放大量的 CO 2 ,使我國喜馬拉雅山的冰峰不斷消融。從因果關系來看,這屬于 ( )
A. 一因多果 B. 同因異果
C. 同果異因 D. 一果多因
13. 下列選項中,正確表述一個完整認識過程的是 ( )
A. 感覺—知覺—表象 B. 概念—判斷—推理
C. 感覺—概念—感覺 D. 實踐—認識—實踐
14. 教條主義在認識論上犯了 ( )
A. 類似唯理論的錯誤 B. 類似經驗論的錯誤
C. 類似唯心主義先驗論的錯誤 D. 類似直觀被動反映論的錯誤
15. 任何真理都是對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層次近似正確的反映,都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這說明真理具有 ( )
A. 社會性 B. 絕對性
C. 相對性 D. 有用性
16.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提出物體的降落速度與物體的重量成正比,人們長期把它視為真理。 16 世紀末,伽里略通過在比薩斜塔所做的自由落體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這件事說明 ( )
A. 只有理性認識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
B. 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惟一標準
C. 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
D. 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17. 下列各項中,全面表述社會存在含義的是 ( )
A. 人類所處的自然界各種要素的總和
B. 人類社會各種關系的總和
C. 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
D. 人類自身的生產及其條件的總和
18. 聯結人與自然的中介是 ( )
A. 地理環境 B. 生產勞動
C. 社會關系 D. 生活方式
19. 生產關系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其中起決定作用的內容是 ( )
A. 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
B. 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
C. 產品的分配形式
D. 產品的交換方式
20. 下列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中,屬于 非 意識形態的是 ( )
A. 自然科學 B. 哲學和宗教
C. 政治思想 D. 道德和藝術
21. 馬克思主義認為,國體是 ( )
A. 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 B. 國家的管理形式
C. 社會各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 D. 公民行使民主權利的基本方法
22. “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這是一種 ( )
A. 歷史宿命論觀點 B. 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C. 歷史唯心主義觀點 D. 機械決定論觀點
23. 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有兩對,一對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另一對是 ( )
A. 先進生產力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B. 先進文化和落后文化之間的矛盾
C.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D.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矛盾
24. 劃分階級的根本標準是 ( )
A. 政治標準 B. 社會標準
C. 思想標準 D. 經濟標準
25. 馬克思說“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這句話形象而深刻地說明了 ( )
A. 革命是社會發展的最深刻的根源
B. 革命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C. 暴力革命是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惟一形式
D. 革命階級要積極主動地制造革命以推動社會發展
26. 歷史上的杰出人物是指 ( )
A. 對歷史發展起促進作用的偉大人物
B. 各行業的知名人物
C. 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
D. 在歷史上打下自己印記的重要人物
27. 在當代,科學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這主要是因為 ( )
A. 它是生產力系統中的獨立的實體性因素
B. 它可以使生產力各要素合理結合
C. 它可以直接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D. 它在當代的物質生產中起主導作用和超前作用
28. 人的價值具有二重性,具體表現為個人的 ( )
A. 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 B. 潛在價值和現實價值
C. 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 D. 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29.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 ( )
A. 先天素質與后天教育的總和 B. 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總和
C. 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總和 D. 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30.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明確人生意義的關鍵是 ( )
A. 處理好目的與手段的關系 B. 處理好貢獻與索取的關系
C. 處理好理想與現實的關系 D. 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二、多項選擇題 ( 本大題共 10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20 分 )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干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這種變革的表現有 ( )
A. 使哲學成為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B. 正確地解決了哲學與各門具體科學的關系
C. 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有機統一
D. 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
E. 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32. 下列選項中, 否認 世界統一于物質的觀點有 ( )
A. 物是感覺的復合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世界是絕對精神的產物 D. 世界有物質和精神兩個本原
E. 意識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
33. 下列選項中,體現重視矛盾特殊性的有 ( )
A. 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B. 對癥下藥,量體裁衣
C. 注意分寸,掌握火候 D. 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E. 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34. 下列選項中,比喻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的有 ( )
A.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B. 芳林新葉摧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
C.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E.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5. 在 20 世紀即將結束的時候,英國廣播公司在全世界范圍進行了一次網上評選“千年思想家”的活動。結果,得票最多的是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創立一個半世紀以來,始終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充滿生機和活力,這是因為 ( )
A. 它正確反映了世界特別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B. 它是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科學體系
C. 它窮盡了人們對一切事物的正確認識
D. 它是檢驗其他認識是否正確的標準
E. 它對人們的實踐有正確的指導作用
36. 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 ( )
A. 使猿腦變為人腦,推動語言和意識的產生
B. 使類人猿建立群體組織,過群體生活
C. 改變猿的生活方式,使其具有雜食習性
D. 使猿的前后肢分工,創造了人的手
E. 克服了猿群組織的自發性,形成了人類的社會關系
37. 馬克思根據生產關系的不同性質,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依次更替的五種社會形態,下列各項屬于五種社會形態系列的有 ( )
A. 奴隸社會 B. 農業社會
C. 封建社會 D. 資本主義社會
E. 社會主義社會
38.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從原始社會發展到奴隸社會 ( )
A. 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B. 是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進步
C. 是人類歷史中的巨大災難 D. 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
E. 促進了古代科學文化的繁榮
39. 下列各項屬于階級產生的前提的有 ( )
A. 投機商人通過賤買貴賣聚斂錢財 B. 一些人利用暴力手段掠奪他人財產
C. 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出現剩余產品 D. 社會分工及隨之而來的產品交換
E. 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形成
40. 下列各項屬于個人價值實現條件或途徑的有 ( )
A. 個人的知識和能力 B. 個人所處的環境
C. 個人的心理素質 D. 個人所遇到的機遇
E. 個人的社會實踐
三、簡答題 ( 本大題共 4 小題,其中 41 、 42 小題各 7 分, 43 、 44 小題各 6 分,共 26 分 )
41. 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和根本區別。 (7 分 )
42. 簡述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含義及其表現。 (7 分 )
43. 簡述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其發展的歷史形態,說明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式。 (6 分 )
44. 簡述社會進步的含義及內在根據。 (6 分 )
四、論述題 ( 本大題共 3 小題,請任選 2 小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 2 小題評分。每小題 12 分,共 24 分 )
45. 試從意識的起源、本質和作用,說明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 (12 分 )
46. 說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是我國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的理論依據。 (12 分 )
47. 試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含義以及二者的辯證關系。 (12 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