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10月份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試題 |
|
發布時間:2004/12/2
發布地區:達德教育
信息來源:www.www888papa.com/tj
|
|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馬克思主義認為,哲學是( ) A.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B.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 C.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 D.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2.下列觀點中屬于客觀唯心主義的是( ) A.吾心便是宇宙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心外無物 D.現實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3.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屬于( ) A.共性和個性的關系 B.本質和現象的關系 C.絕對和相對的關系 D.內容和形式的關系 4.下列選項中正確說明運動和物質關系的是( ) A.物質是運動的原因 B.物質是運動的本質 C.運動是物質的內在根據 D.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5.“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指的是( ) A.時間的順序性 B.時間的不可逆性 C.時間的相對性 D.時間的間斷性 6.哲學上的二元論的根本錯誤在于( ) A.否認世界的統一性 B.否認世界的可知性 C.否認世界是普遍聯系的 D.否認世界是運動發展的 7.“意識是人腦分泌的特殊物質”,這是( ) A.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B.機械唯物主義的觀點 C.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 D.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 8.唯物辯證法有兩個基本特征,其中一個是永恒發展的觀點,另一個是( ) A.對立統一的觀點 B.辯證否定的觀點 C.普遍聯系的觀點 D.質量互變的觀點 9.“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這是一種( )
A.辯證法的觀點 B.形而上學的觀點 C.相對主義詭辯論的觀點 D.主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10.我國古代有人提出“白馬非馬”、“殺盜非殺人”,這些說法的錯誤在于割裂了(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聯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聯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聯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聯系 11.下列命題中,體現量變引起質變觀點的是( ) A.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B.社稷無常奉,群臣無常位 C.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D.長堤潰蟻穴,君子慎其微 12.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割裂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會導致兩種錯誤,其中一種是循環論,另一種是( ) A.激變論 B.庸俗進化論 C.直線論 D.庸俗唯物論 13.下列活動中,屬于最基本實踐活動的是( ) A.農民播種小麥 B.法官審理案件 C.運動員參加比賽 D.演員進行表演 14.下列選項中屬于舊唯物主義認識論觀點的是( ) A.認識是人腦主觀自生的 B.認識來源于絕對精神 C.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直觀反映 D.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15.認識發展過程的第二次飛躍是( ) A.從知覺到表象 B.從判斷到推理 C.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D.從理性認識到實踐 16.檢驗人們的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標準是( ) A.眾人的贊同 B.權威的意見 C.已有的真理 D.社會的實踐 17.生態系統是指( ) A.人類與地理環境構成的統一體 B.生物群落和環境之間構成的綜合體 C.動物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系統 D.植物和環境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 18.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包括( ) A.勞動者和勞動工具兩個方面 B.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兩個方面 C.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 D.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兩個方面 19.自然科學屬于現代生產力系統的( ) A.實體性因素 B.滲透性因素 C.準備性因素 D.運籌性的綜合因素 20.下列生產關系各項內容中,起決定作用的是( ) A.產品的分配形式 B.產品的交換形式 C.產品的消費形式 D.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 21.國體指的是( ) A.社會各階級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和作用 B.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和管理形式 C.國家政權的政治職能 D.國家政權的社會職能 22.下列社會發展各個系列屬于經濟社會形態的是( ) A.古代社會、近代社會、現代社會 B.傳統社會、現代社會、后現代社會 C.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 D.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 23.既承認社會形態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又承認人的活動的作用的觀點,屬于( ) A.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B.相對主義觀點 C.詭辯論觀點 D.折衷主義觀點 24.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這是直接由( ) A.我國的生產力狀況決定的 B.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決定的 C.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決定的 D.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決定的 25.馬克思主義認為,階級斗爭是( ) A.一切社會發展的動力 B.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C.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D.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的根源 26.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在歷史創造者問題上的根本對立在于是否承認( ) A.杰出人物的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B.思想動機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C.剝削階級代表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D.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27.從本質上說,科學是( ) A.人類的各種知識 B.知識的理論體系 C.人類的實踐經驗 D.人類的理性認識 28.衡量社會進步的根本標準是( ) A.生產力的發展 B.道德的進步 C.人的素質的提高 D.民主進程的加快 29.人的社會價值主要是指( ) A.人的社會地位和威信 B.人的社會職務和權力 C.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 D.人對社會所作的貢獻 30.人生觀是指人們對( ) A.社會生活的總觀點 B.生活質量的總觀點 C.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 D.人生意義和目的的根本觀點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個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偉大意義在于( ) A.它結束了歷史唯心主義在歷史觀上的統治地位 B.它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徹底完備的唯物主義 C.它促成了社會主義學說由空想到科學的轉變 D.它揭示了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具體規律 E.它為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正確的觀點和方法的指導 32.辯證法發展的基本歷史形態有( ) A.客觀辯證法 B.主觀辯證法 C.樸素辯證法 D.唯心辯證法 E.唯物辯證法 33.下列選項中,體現重視矛盾特殊性的有( ) A.對癥下藥,量體裁衣 B.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C.聲東擊西,欲擒故縱 D.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E.因材施教,因人而異 34.下列選項中,屬于內容和形式關系的有( )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 B.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C.國家的國體和政體的關系 D.文學作品的題材和體裁的關系 E.社會意識中社會心理和思想體系的關系 35.下列選項中,正確表述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區別的有( ) A.感性認識反映事物的各個片面,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整體 B.感性認識反映事物的外部聯系,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內部聯系 C.感性認識反映事物的現象,理性認識反映事物的本質 D.感性認識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認識具有間接性和抽象性 E.感性認識包含錯誤,理性認識完全正確 36.“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說明( ) A.生產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B.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全部內容 C.生產勞動是全部社會生活的基礎 D.生產勞動是改造自然的活動 E.生產勞動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 37.社會心理是社會意識的低級層次,思想體系是社會意識的高級層次。下列各項屬于社會心理的有( ) A.人們的情感、情緒 B.人們的愿望、要求 C.人們的風俗、習慣 D.人們的道德觀點 E.人們的藝術觀點 38.下列各項屬于人類歷史上典型的社會革命的類型的有( ) A.新興封建主階級推翻沒落奴隸主階級的革命 B.新興資產階級推翻沒落封建主階級的革命 C.無產階級推翻反動資產階級的革命 D.20世紀中期以來的新技術革命 E.改變產業結構的產業革命 39.交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最基本的形式有兩種。它們分別是( ) A.個人交往 B.群體交往 C.物質交往 D.戰爭交往 E.精神交往 40.下列各項屬于社會進步內容的有( ) A.社會制度的變化 B.物質文明的發展 C.精神文明的發展 D.政治文明的發展 E.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41、42小題各7分,43、44小題各6分,共26分) 41.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舊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共同點與根本區別。(7分) 42.簡述改革與社會革命的區別。(7分) 43.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前提和理論來源。(6分) 44.簡述個人價值實現的條件和途徑。(6分)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3小題,請任選2小題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2小題評分。每小題12分,共24分) 45.試述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并運用這一原理說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重要意義。(12分) 46.試用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有關表現,分析下面一段話:“腐朽落后思想及其誘發的社會丑惡現象的滋長蔓延,毒害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妨礙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損害社會主義形象,人民群眾對此深惡痛絕。破除這種腐朽思想,掃除各種丑惡現象,切不可手軟,必須長期堅持,抓出成效。”(12分) 47.試述內因和外因的含義及其關系,并說明這一原理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1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