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4月公共政策試題 |
|
發布時間:2008/9/6
發布地區:達德教育
信息來源:www.www888papa.com
|
|
全國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公共政策試題
課程代碼:00318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公共政策學誕生的標志是( 。 A.《政策科學:視野與方法的近期發展》 B.《博弈與決策》 C.《隆中對》 D.《重新審查公共政策的制定過程》 2.“上下來去”決策模型的根本追求是( ) A.中國化 B.科學決策 C.民族化 D.大眾化 3.政府存在的基礎是( ) A.立法機構及其運作 B.制定和實施公共政策 C.行政機構及其運作 D.競爭性政黨制度 4.政府傳統上被設定為公共機關,代表并謀求( 。 A.社會公共利益 B.自身的特殊利益 C.勞動人民的利益 D.壟斷組織的利益 5.我國行政法規的發布形式是( 。 A.主席令 B.總理令 C.新聞報導 D.中共中央文件 6.決定公共政策性質的核心因素是( ) A.國家結構及其關系模式 B.決策權的歸屬、分配及其使用狀況 C.決策人數的多少 D.一個國家的政黨制度 7.行政機關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 A.行政決定 B.人大立法 C.行政計劃 D.行政監督 8.公共政策的系統議程又稱為( 。 A.政府議程 B.政策議程 C.公眾議程 D.正式議程 9.公共政策過程的起點是( 。 A.大眾傳媒的報導 B.公共政策的制定 C.公共政策的監控 D.公共政策問題的形成與認定 10.公共政策過程中最核心的階段是( ) A.公共政策的制定 B.公共政策的執行 C.公共政策的評估 D.公共政策的監控 11.政策法律化實際上是一種( 。 A.立法過程 B.司法過程 C.政府過程 D.執法過程 12.在政策規劃的多元化主體中,起主導作用的是( 。 A.公眾 B.立法機關 C.政府 D.司法機關 13.殘缺式政策執行的典型表現是( ) A.“斷章取義,為我所用” B.“掛羊頭,賣狗肉” C.“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D.不折不扣落實 14.互適模型即“互動理論模型”的構建者是美國學者( ) A.霍恩 B.雷恩 C.麥克拉夫林 D.史密斯 15.將政策目標轉化為政策現實的唯一途徑是( 。 A.公共政策制定 B.公共政策執行 C.公共政策評估 D.公共政策監控 16.現代意義的政策評估興起于( 。 A.20世紀30~40年代 B.20世紀50~60年代 C.20世紀60~70年代 D.20世紀70~80年代 17.政策評估與否注重的是( 。 A.功能的原則 B.經濟效益的原則 C.結構的原則 D.社會效益的原則 18.公共政策評估的價值分析法的提出者是( 。 A.J•安德森 B.L•D•邁爾斯 C.M•雷恩 D.M•麥克拉夫林 19.在政策調整的諸多原因中,始終起著關鍵性作用的是( 。 A.政策環境 B.政策資源 C.政策周期 D.決策者的價值取向 20.一項公共政策具有穩定性就意味著該政策處于一種( ) A.調整狀態 B.終結狀態 C.非均衡狀態 D.均衡狀態 21.公共政策有效地調節社會行為的基礎是( 。 A.公共政策的適應性 B.公共政策的容納性 C.公共政策的持續穩定性 D.公共政策的周期性 22.當代公共政策分析的主流為( 。 A.規范性分析 B.超理性分析 C.定性分析 D.定量分析 23.腳本寫作的基礎為( 。 A.某一個假設 B.政策方案 C.政策制定 D.一系列假設 24.公共政策研究組織與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的關系應當是一種( 。 A.平行而不相干的關系 B.排斥關系 C.隸屬關系 D.合作關系 25.公共政策預測的根本理由在于( 。 A.實現政策合法化 B.確定政策框架 C.避免或減少政策失誤 D.實現政策法律化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6.從產業革命到20世紀初葉,直接為公共政策的研究做出重大貢獻的學者有( 。 A.亞當•斯密 B.克勞塞維茨 C.卡爾•馬克思 D.拉斯韋爾 E.馬克思•韋伯 27.下列屬于非強制型公共組織的有( ) A.公立學校 B.公共醫療機構 C.中國社會科學院 D.民營企業 E.政府部門 28.美國司法決策的形式主要有( ) A.司法審查 B.推翻先前的判決 C.司法命令 D.立法 E.立法否決 29.公共政策本質上所具有的“二重屬性”是指( 。 A.階級屬性 B.社會屬性 C.道德屬性 D.文化屬性 E.倫理屬性 30.公共政策問題的基本內容有( 。 A.客觀的社會現實 B.問題的覺察 C.現實與利益期望等的沖突 D.團體與組織的活動 E.政府和社會公共組織的必要政策行動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31.簡述阿爾蒙德的結構功能主義對公共政策學做出的貢獻。 32.簡述公共政策系統及其構成。 33.簡述公共政策問題的多角度分析方法。 34.簡述制定公共政策執行計劃應遵循的原則。 35.簡述政策終結的方式。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36.試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37.試述政策評估的主要用途。 五、案例分析題(本大題10分) 38. 因地制宜,確定農業發展方針 浙江省××市地處錢塘江和太湖源頭,山區面積占到86%。改革開放前,國家處于計劃經濟時期,農業政策主要以糧食生產為主。該市執行的也是以糧食為綱的方針。由于單純抓糧食生產,山區農民人均收入一直在低水平上緩慢增長。1983年,該市森林覆蓋率只有64%,水土流失嚴重。 1983年,中共中央印發《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文件要求各地根據本地區的資源條件和經濟技術條件,擬定自己的農業發展規劃;走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的道路。該市在執行中央政策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該市的地理環境更適合林業的發展。于是,果斷地調整自身的農業生產方針,變為:以林為主,林農牧副漁全面發展,農工商綜合經營,尤其是重視生態經濟效益。培育和發展生態效益林業成為當地政府的主要農業政策。 經過當地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引導,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最終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目前,該市森林覆蓋率達到75%,是我國唯一加入世界示范林網絡組織成員的城市,被譽為滬杭的“生態后花園”。 閱讀以上材料,試分析以下問題: (1)本案例中哪些情況體現了政策執行再決策? (2)分析本案例中政策執行再決策的主要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