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中國文化概論試題
課程代碼:0032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文化”一詞中,“化”的本義是( )
A.化學 B.文學
C.化解 D.改易
2.宮廷文化屬于( )
A.上層文化 B.底層文化
C.市民文化 D.中層文化
3.從氣候變遷的角度講,從春秋至西漢時期,便進入了( )
A.第一個溫暖期 B.第二個溫暖期
C.第三個溫暖期 D.第四個溫暖期
4.古代的云貴高原作為民族雜居地區,曾被稱作( )
A.“南夷” B.“南蠻”
C.“西南蠻” D.“西南夷”
5.南北朝時期,北方處在游牧人群向農業居民轉化的時期,但占有很大比重的仍是( )
A.農業及牧業經濟 B.農業及狩獵經濟
C.牧業及狩獵經濟 D.農業經濟
6.《堯典》載于( )
A.《春秋經》 B.《竹書紀年》
C.《古石經》 D.《尚書》
7.老子認為,取法“自然”,就需要( )
A.“治身” B.“治人”
C.“治心” D.“治學”
8.名家公孫龍及惠施的理論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與實際的關系問題,即( )
A.“人’’與“物”的關系問題 B.“虛”與“實”的關系問題
C.“名”與“實”的關系問題 D.“主”與“客”的關系問題
9.現存第一部完整地記錄了二十四節氣名稱的歷史文獻是( )
A.《淮南子》 B.《開元占經》
C.《四時纂要》 D.《四民月令》
10.傳說車的發明者是( )
A.高車部 B.黃帝
C.魯班 D.伏羲
11.我國古人觀測天象的目的是( )
A.預測天氣 B.研究天體運行
C.研究太陽 D.用天象的變化預卜人間的禍福
12.我國古代著名的法醫學專著《洗冤錄》的成書時代是( )
A.唐 B.宋
C.元 D.明
13.秦漢時期,郡縣制全面取代( )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昭穆制
14.在君主專制制度之下,君王的首要職責是( )
A.樹立權威 B.軍事征伐
C.休養生息 D.溝通天神
15.春秋時期,最早推行什伍制的列國是( )
A.齊國 B.魯國
C.晉國 D.秦國
16.《禮記·曲禮》說:“天子死曰崩,諸候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這反映了古代喪葬禮儀的( )
A.規范性 B.調和性
C.等級性 D.延續性
17.哲學觀念、倫理道德、審美意識等屬于( )
A.物質文化 B.生產生活文化
C.制度文化 D.精神文化
18.《老子·五十八章》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句話體現出的中國傳統思維模式是( )
A.整體思維 B.類比思維
C.辯證思維 D.抽象思維
19.下列關于“中庸之道”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中庸”是由周公提出來的
B.“中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價值原則
C.“中和”意為“除掉兩端只取中間”
D.“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一種很好的教學原則與方法
20.周代,人們按四時祭祀祖先,夏祭叫( )
A.礿 B.禘
C.嘗 D.烝
21.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著名道士是( )
A.寇謙之 B.陶弘景
C.孫思邈 D.葛洪
22.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不能用漢字直接寫出其形或不能直呼其名的文化事象稱作( )
A.語系 B.語音
C.避諱 D.崇拜
2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運用的漢語漢字修辭格是( )
A.回文 B.頂真
C.對偶 D.析字
24.中國文化與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規模的交流與融合發生在( )
A.秦漢時期 B.漢唐時期
C.宋明時期 D.明清時期
25.提出“創造一兼東西文明特質、歐亞民族天才之世界的新文明”之預言的是( )
A.孫中山 B.蔡元培
C.李大釗 D.章太炎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6.下列選項中屬于廣義文化產品的有( )
A.農具 B.陶器
C.雕塑 D.繪畫
E.典籍
27.后期法家的主張有( )
A.以殺去殺 B.以樂去樂
C.以仁去仁 D.以刑去刑
E.以禮去禮
28.下列選項中,屬于我國居住用房的主要方式的有( )
A.半穴式 B.干欄式
C.塔樓式 D.井干式
E.哥特式
29.隋唐時期,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其“三省”包括( )
A.中書 B.門下
C.尚書 D.內閣
E.樞密院
30.20世紀30、40年代新儒家的代表有( )
A.賀麟 B.馮友蘭
C.余英時 D.劉述先
E.胡適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文化思潮
32.墨家學派
33.畢昇
34.《法經》
35.知行合一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簡述中國稻作農業未在嶺南形成的原因。
37.簡述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大勢。
38.簡述印刷術發明及傳播的歷史。
39.簡述中國畫的主要特點。
40.簡述中國人的修辭觀。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論科舉制對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發展的正、負面影響。
42.試述儒家的義利觀。
全國2006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中國文化概論試題
課程代碼:0032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中國經典的“文化”是指人的( )
A.后天修養與精神、物質的創造 B.后天物質的創造
C.先天修養與精神、物質的創造 D.后天修養與精神
2.貫穿于民族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各類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稱為( )
A.文化政策 B.文化傳統
C.文化思潮 D.文化觀念
3.從氣候變遷的角度講,東漢、三國直到南北朝,是( )
A.第一個寒冷期 B.第二個寒冷期
C.第三個寒冷期 D.第四個寒冷期
4.北宋曾疏鑿了廣濟河、金水河、惠民河及汴水,它們的共稱是( )
A.“四渠通漕” B.“通漕四渠”
C.“渠漕四通” D.“渠通四漕”
5.在植樹方面,朱元璋有了不起的政績,據專家統計洪武年間的植樹總量約為( )
A.7億棵 B.8億棵
C.9億棵 D.10億棵
6.上古文化雖說多元,但是高度發達的古代文明國家如夏商兩代,卻只是建立在( )
A.黃河上游地區 B.黃河下游地區
C.黃河中下游地區 D.長江中游地區
7.夏文化的特點是( )
A.尚忠 B.尚孝
C.尚義 D.尚禮
8.“兼愛”、“尚同”、“尚賢”、“節用”、“非攻”等所體現的是( )
A.儒家的思想核心 B.法家的思想核心
C.墨家的思想核心 D.道家的思想核心
9.士人群體出現于先秦,但真正構成一個享有社會實際權益的社會階層,是在( )
A.西漢時期 B.兩漢時期
C.東漢時期 D.魏晉時期
10.我國南北各地在春分前后,要舉行開耕儀式,俗稱( )
A.“龍抬頭” B.“桃花水”
C.“打春牛” D.“唱春官”
11.舊時鐵匠行所崇拜的祖師是( )
A.魯班 B.老君李耳
C.灶君 D.嫘祖
12.我國西式廣告出現于( )
A.明代中后期 B.清代初期
C.清代中期 D.晚清時期
13.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的作者是( )
A.神農 B.陶弘景
C.孫思邈 D.李時珍
14.在中國古代社會,完整的宗法制出現于( )
A.夏代 B.周代
C.商代 D.秦代
15.隋唐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 )
A.太師、太傅、太保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尚書、中書、門下 D.太尉、太常、太仆
16.中國古代國家禮儀制度的“五禮”是( )
A.冠、婚、喪、祭、鄉 B.冠、婚、射、朝、聘
C.祭、兇、賓、軍、家 D.吉、兇、賓、軍、嘉
17.提出“天人合一”這一專有名稱的人是( )
A.周代周公 B.春秋孔子
C.西漢董仲舒 D.宋代張載
18.南北朝時,南天師道的代表人物是( )
A.陶弘景 B.張魯
C.張道陵 D.葛洪
19.“孔融讓梨”的故事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美德是( )
A.仁愛孝悌 B.重義輕利
C.謙和禮讓 D.真誠有信
20.中國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標是( )
A.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B.格物、致知、誠意
C.誠意、正心、修身 D.齊家、治國、平天下
21.宋代出現了以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為描寫對象的風俗畫,代表作是( )
A.《步輦圖》 B.《清明上河圖》
C.《天王送子圖》 D.《簪花仕女圖》
22.《荀子·非相篇》中說:“言而當,知也。”所謂“當”是說講話要講究( )
A.場合 B.對象
C.時機 D.分寸
23.實行“書同文”政策的朝代是( )
A.西周 B.西漢
C.秦代 D.唐代
24.中國文化與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規模的交流與融合是( )
A.佛教的傳入 B.伊斯蘭教的傳入
C.基督教的傳入 D.猶太教的傳入
25.鄧小平的“三個面向”思想提出于20世紀( )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6.下列屬于文化觀念的有( )
A.人生觀 B.審美觀
C.建安風骨 D.隋唐佛學
E.宋明理學
27.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包括( )
A.齊國的管仲 B.魏國的李悝
C.鄭國的子產 D.秦國的商鞅
E.趙國的趙鞅
28.反映君主專制制度下“皇帝總攬天下大權”的有( )
A.“天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 B.“朝賞暮戮,忽罪忽赦。”
C.“天下一家,何非君土。” D.“中外之財,皆陛下府庫。”
E.“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9.中國古代建筑的顯著特點有( )
A.結構上以木結構為主 B.布局上左右對稱
C.外觀的多樣性 D.強烈的人文性
E.在建筑物中寄寓著濃厚的思想觀念
30.下列屬于與漢字有關的民俗事象的有( )
A.對聯 B.字謎
C.預言 D.姓名
E.敬惜字紙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國別文化
32.《中國救荒史》
33.清談
34.家庭
35.天神祭祀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簡述西北地區先秦兩漢時期的主要水利工程及其作用。
37.什么是針灸學說?
38.簡述科舉制對中國文化的負面影響。
39.簡述尊崇自然審美觀念的哲學基礎。
40.新中國建立后,采取了哪些切實可行的保證民族語文工作順利進行的措施?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試述社區文化活動的意義。
42.試述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倫理特征。
全國200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中國文化概論試題
課程代碼:0032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在中國典籍中,“文化”合成的最早典籍是( )
A.《說苑·指武》 B.《禮記·中庸》
C.《荀子·不茍》 D.《易·系辭》
2.下列各項不屬于國別文化的是( )
A.中華文化 B.華夏文化
C.炎黃文化 D.東方文化
3.從氣候變遷的角度講,自隋唐至北宋初期,便進入了 ( )
A.第一個溫暖期 B.第二個溫暖期
C.第三個溫暖期 D.第四個溫暖期
4.黃河泛濫、海運興起而使京杭大運河走向衰落的時期是( )
A.明朝末期 B.清代初期
C.清朝中期 D.清代后期
5.在保護自然方面,中國古代有一個重要觀點值得注意,就是孟子提出的( )
A.不違天時觀念 B.不違地利觀念
C.不違人和觀念 D.不違天地觀念
6.距今約1萬年左右人類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此前為( )
A.石器時代 B.舊石器時代
C.磨制石器時代 D.骨器時代
7.截止目前,認識夏文化的第一手資料是( )
A.半坡文化遺址 B.河姆渡文化遺址
C.赤山文化遺址 D.二里頭文化遺址
8.戰國時期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是( )
A.鄒衍 B.公孫龍
C.惠施 D.公孫衍
9.西漢時期,強調“獨尊儒術”的是( )
A.漢武帝 B.漢文帝
C.漢宣帝 D.漢景帝
10.在神話傳說中,創制魚網的神祇是( )
A.黃帝 B.后稷
C.神農 D.伏羲
11.對我國古代棉紡織業作出重大貢獻的黃道婆是( )
A.宋代人 B.元代人
C.明代人 D.清代人
12.我國商界信奉財神,傳說財神是( )
A.趙公明 B.黃道婆
C.太上老君 D.魯班
13.我國傳統中醫學的理論框架基本定型是在( )
A.商周 B.春秋戰國
C.兩漢 D.南北朝
14.在宗法制度之下,周代王位的傳遞實行( )
A.父子相承 B.兄弟相及
C.五等爵位制 D.嫡長子繼承制
15.據《周禮》記載,周朝專設司民之職,其職掌反映古代很早就有( )
A.什伍里甲制度 B.人口戶籍登錄管理制度
C.宗法制度 D.察舉制度
16.《論語》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這句話道出了傳統禮俗的( )
A.等差性 B.調和性
C.規范性 D.唯一性
17.提出“天人交勝”觀點的人是( )
A.戰國荀子 B.唐代劉禹錫
C.唐代柳宗元 D.宋代張載
18.北魏時期,創立“北天師道”,使道教由民間宗教變為官方宗教的道士是( )
A.張道陵 B.張魯
C.寇謙之 D.丘處機
19.“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句話出自( )
A.《周禮》 B.《儀禮》
C.《論語》 D.《老子》
20.因材施教的最早實踐者是( )
A.周公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21.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唐代著名詩人是( )
A.李白 B.劉禹錫
C.王維 D.杜牧
22.商代出現的文字是( )
A.金文 B.甲骨文
C.隸書 D.篆書
23.屬于傳統漢字教學的是( )
A.識字教學 B.句子訓練
C.作文訓練 D.對對子
24.佛教在中國的繁榮期是在( )
A.東漢魏晉時期 B.東晉南北朝時期
C.隋唐時期 D.宋元明清時期
25.江澤民的“三個代表”思想提出于( )
A.1999年 B.2000年
C.2001年 D.2002年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26.下列選項中屬于文化思潮的有( )
A.生產領域中的行業禁忌 B.宋明理學
C.文學史上的建安風骨 D.清代的考據學
E.傳奇小說
27.南方稻作型農耕文化的標志有( )
A.栽培水稻 B.使用水車
C.井渠雙灌 D.整修田埂
E.坎兒井
28.君主專制制度的特點包括( )
A.皇帝總攬天下大權 B.擁有龐大的官僚辦事機構
C.嚴密的人身控制 D.一切官員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E.地方官員有充分自治權
29.下列選項中屬唐代繪畫名作的有( )
A.《天王送子圖》 B.《洛神賦圖》
C.《清明上河圖》 D.《女史箴圖》
E.《步輦圖》
30.下列選項屬于我國古代識字課本的有( )
A.《三字經》 B.《千字文》
C.《百家姓》 D.《詩經》
E.《列女傳》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民族文化
32.《齊民要術》
33.道家
34.家族
35.地神祭祀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簡述中國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誤。
37.簡述指南針發明、運用及傳播的歷史。
38.簡述科舉制對唐宋文化面貌的影響。
39.何謂“文以載道”?
40.簡述漢字、漢語在境外的傳播。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試述秦漢時期邊疆的開拓與文明的同步發展。
42.試析中國古代建筑的人文性。
全國2005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中國文化概論試題
課程代碼:00321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1.文化內涵指不屬于狹義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
2.堯舜時代著名的故事就是“______________”,這是把天下交給賢人的遠古的帝位的傳遞方式。
3.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在《______________》中描述了秦王朝統治者大興土木的情景。
4.《神滅論》的作者是南北朝時候著名的無神論哲學家______________。
5.明朝有兩部著名的農書,分別是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與宋應星的《______________》。
6.貿易古稱“______________”,原指交易、專賣。
7.我國古代法律制度是以______________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的。
8.《楚辭》最突出的藝術成就是其______________手法的運用。
9.對聯是由古代的“______________”演變而來的。
10.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中國文化界開始出現“現代新儒學”思潮,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熊十力。
二、判斷題(判斷下列各題,正確的在題后括號內打“√”,錯的打“╳”。每小題1分,共10分)
1.文化的兩個層次為上層文化和下層文化。( )
2.我國古代燕齊地區盛行神仙崇拜,這與其海洋環境有關。( )
3.分封制是從夏商時代就開始實施的。( )
4.“四書”指《論語》、《孟子》、《中庸》和《大學》四部儒家經典。( )
5.我國傳統的市商貿易的方式就是坐商經營。( )
6.我國古代的算術、代數和幾何都是很發達的。( )
7.道教所信奉的“太上老君”就是老子。( )
8.世界上的文字分兩大類: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漢字屬于表意文字。( )
9.中國古代皇帝的詔令是最有權威的法律形式。( )
10.宋代朱熹的學說曾推動了日本的“明治維新”。( )
三、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題干的括號內。每小題2分,共40分)
1.( )指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某種外部狀態和聯系。
A.文化事象 B.文化現象
C.文化思潮 D.文化內涵
2.國別文化是以( )劃分文化的社會依據。
A.國家 B.民族
C.地域 D.層次
3.中國的地勢地形( )。
A.向東南傾斜,呈階梯狀分布 B.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C.西高東低,呈波浪狀分布 D.向東南傾斜,呈波浪狀分布
4.到元明清時,我國出現了( )的局面。
A.政治中心在南方,經濟中心在北方
B.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都在北方
C.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都在南方
D.政治中心在北方,經濟中心在南方
5.下列屬于道家的觀點的是( )。
A.仁者,人也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無為而無不為 D.修身,治國,平天下
6.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的朝代是( )。
A.秦代 B.兩漢
C.魏晉 D.隋唐
7.“道統”的思想是( )提出的。
A.孟子 B.董仲舒
C.韓愈 D.白居易
8.車的發明者是( )。
A.神農氏 B.軒轅氏
C.伏羲氏 D.有巢氏
9.下列不屬于營業習俗的有( )。
A.敬財神 B.廣告
C.唱市經銷 D.坐商經營
10.漏壺是我國古代用來計量( )的工具。
A.時間 B.長度
C.重量 D.體積
11.認為自己“功高三皇,德邁五帝”而將三皇五帝合并成“皇帝”的是( )。
A.周文王 B.秦王贏政
C.漢武帝 D.漢高祖
12.地神祭祀包括大地祭祀、( )、山川祭祀等。
A.人鬼祭祀 B.日月星辰祭祀
C.社稷祭祀 D.人神祭祀
13.“天人合一”的專有名稱是由宋代的( )提出的。
A.張載 B.朱熹
C.陸九淵 D.程顥
14.“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是( )說的。
A.孔子 B.孟子
C.莊子 D.老子
15.《牡丹亭》是( )的作品。
A.元朝的關漢卿 B.元朝的王實甫
C.明朝的湯顯祖 D.清朝的孔尚任
16.“金達萊”這詞是從( )借來的。
A.越南語 B.蒙古語
C.維吾爾語 D.朝鮮語
17.李清照《聲聲慢》中有“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用的是( )修辭方式。
A.對偶 B.頂真
C.回文 D.復疊
18.駢體文的全盛時代在( )。
A.南北朝 B.東漢
C.隋唐 D.宋明
19.歐洲的耶穌會士初到中國是在( )。
A.元朝 B.明朝
C.清朝初年 D.清朝末年
20.中國化最徹底的佛教宗派是( )。
A.天臺宗 B.凈土宗
C.禪宗 D.華嚴宗
四、名詞解釋(每小題2分,共10分)
1.“天下”觀念
2.“五服”
3.“周歲”禮
4.避諱
5.“綜合創新論”
五、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10分)
1.請說出“清初三先生”的姓名及其主要著作。
2.簡答古代印刷術的發明過程及其影響。
六、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簡述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及其特征。
2.簡述科舉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制約和局限。
全國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中國文化概論試題
課程代碼:00321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并賴以生存的物質與精神存在的總和。這里的“文化”指的是( )
A.廣義的文化 B.狹義的文化
C.民族文化 D.國別文化
2.在中國歷史上發生過重要作用的人群,如鮮卑、契丹、金人、滿族,都起源于( )
A.華北平原 B.東北平原
C.太行山 D.長白山
3.我國的史學界,古史辨派出現于( )
A.19世紀中期 B.19世紀后期
C.20世紀早期 D.20世紀中期
4.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儒學的文化背景是( )
A.鄭國的禮樂文明 B.齊國的禮樂文明
C.晉國的禮樂文明 D.魯國的禮樂文明
5.我國出現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萌芽是在( )
A.明代初期 B.明代中葉
C.明代晚期 D.清代初期
6.古算中的“韓信點兵”就是現代數學中的一次同余式組解法,西方人也稱之為( )
A.“中國幾何原理” B.“中國勾股定理”
C.“中國剩余定理” D.“中國出入相補原理”
7.在中國傳襲達兩千年之久,成為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要政治文化傳統是( )
A.分封制 B.察舉制
C.科舉制 D.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
8.科舉考試的主導思想是( )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9.傳統社會,舉行命字禮的人生儀禮是( )
A.誕生禮 B.成年禮 C.婚禮 D.喪禮
10.下列文獻記載,體現中國傳統整體思維模式的是( )
A.“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生矣”
B.“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C.“有匪君子,如金如錫,如圭如璧”
D.“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古代,巫祝將其壟斷的天文知識用于前兆迷信上,進而發展成為( )
A.鳥占 B.竹卜 C.星占 D.夢占
1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名言總結的一條中國古代教學原則是( )
A.因材施教 B.啟發引導 C.學思結合 D.教學相長
13.語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現為:語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 )
A.載體 B.媒體 C.整體 D.全體
14.“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所運用的漢字修辭格是( )
A.對偶 B.頂真 C.回文 D.重疊
15.首次闡述“新儒家”概念的是( )
A.熊十力 B.賀麟 C.馮友蘭 D.梁漱溟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有二至五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16.下列選項中,屬于上層文化的是( )
A.宮廷禮儀 B.民間文學 C.文廟典禮
D.宗廟音樂 E.儺戲
17.《隋書·地理志》記載漢中地區的風俗為( )
A.“好祀鬼神” B.“尊崇道教” C.“好商稼穡”
D.“商賈并湊” E.“有張魯之風”
18.唐德宗時推行的“兩稅法”的核心內容是( )
A.以一個家庭的財產狀況為依據征稅
B.以一個家庭田畝數量的多少為依據征稅
C.以人丁數量為依據征稅
D.以勞動所得報酬為依據征稅
E.對茶、酒、鹽等商品交易不征稅
19.下列各項中,屬于中國長期流傳的飲食觀有( )
A.民本思想 B.節約糧食 C.人格教育
D.民主思想 E.食療觀
20.中國古代,什伍里甲制度的作用有( )
A.人身控制 B.保證社會秩序的穩定 C.方便人口流動
D.保證國家賦稅、徭役政策落到實處 E.確保國家兵役政策落到實處
21.以下文獻記載,反映“家天下”政權模式的有( )
A.“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B.“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
C.“求忠臣于孝子之門”
D.“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E.“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22.下列有關“中庸之道”的說法,正確的有( )
A.“中庸”意為“中是可以長久行用的典法”
B.“中庸”是由周公提出來的
C.“中和”意為“經過兩端的調整而達到和諧”
D.“中庸之道”是中國古代一種很好的教學原則與方法
E.“中庸之道”體現了中國古人的宇宙觀
23.周代已開始對樂器進行系統分類,出現了依制作材料而劃分的“八音”,以下屬“八音”的有( )
A.金 B.石 C.土
D.革 E.竹
24.普通話是( )
A.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B.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
C.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 D.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
E.中華民族的通用語
25.屬于“儒學文化圈”范圍的國家或地區有( )
A.韓國 B.日本 C.印度
D.新加坡 E.土耳其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26.文化現象
27.《史記》
28.行業組織
29.道教
30.避諱
四、判斷改錯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判斷下列命題正誤,正確的在其題干后的括號內打“√” ,錯誤的打“×”,并改正。
31.沒有交流就沒有文化的發展。( )
32.我國南北各地在立春前后,要舉行開耕儀式,俗稱“打春牛”。( )
33.皇帝對相權的限制一般采取兩種手段:一是架空,二是監察。( )
34.《詩》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現存305篇,共分賦、比、興三部分。( )
35.秦代的“書同文”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領導的正字運動。( )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36.簡述宋元時期大運河沿河中小城市的興起。
37.簡述上古文化區域及其形成的原因。
38.簡述漢代察舉考試與后代科舉考試的重大區別。
39.我國傳統語文教育的風格有哪些?
40.簡述中外文化第二次交匯的特點。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論述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的歷史文化意義。
42.論孔子和孟子對儒家倫理道德規范建設的貢獻。
全國200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中國文化概論試題
課程代碼:00321
第一部分 選擇題(共35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講到“文化”,《易·賁卦》說:“圣人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反映出中國古代對“文”的認識是區分為天文和人文的。“人文”指的是( )
A.自然現象和規律 B.社會現象和規律
C.人的文化水平 D.人體花紋
2.地理環境是人類存在和文化創造的( )
A.必要條件 B.重要條件
C.先決條件 D.唯一條件
3.一種社會文明,總有它正統的精神文化主導著該文明的( )
A.文化現象 B.文化結構
C.文化產品 D.文化方向
4.中國文化曲折演進的歷史階段是( )
A.西周 B.春秋戰國
C.秦漢 D.魏晉南北朝
5.在我國歷史上,南方水稻生產升至全國糧食作物產量第一位是在( )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明中葉
6.在歷史上,七巧板是以下哪個民族民間流傳的智力玩具( )
A.漢族 B.匈奴族
C.高車部 D.蒙古族
7.明代大醫學家李時珍所著的藥學百科全書是( )
A.《神農本草經 》 B.《本草綱目》
C.《脈經》 D.《素問》
8.中國古代社會,完整的宗法制出現在( )
A.夏代 B.商代
C.周代 D.漢代
9.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主導思想是( )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0.《莊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體現出的中國傳統的思維模式是( )
A.抽象思維 B.類比思維
C.辯證思維 D.整體思維
11.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為( )
A.元始天尊 B.靈寶天尊
C.道德天尊 D.太上老君
12.中國古代學者重視討論語言與客觀實際的關系,其中提出“約定俗成”理論的人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13.有歷史記載的從事漢字規范的第一人是( )
A.倉頡 B.太史籀
C.李斯 D.許 慎
14.主張對“泰西之學”應取“欲求超勝,必先會通”姿態的學者是( )
A.王 征 B.徐光啟
C.李之藻 D.焦 循
15.“全盤西化論”的代表人物是( )
A.孫中山 B.錢 穆
C.胡 適 D.張之洞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有二至四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16.根據文獻記載,學術界對上古文化的分布所作的劃分是( )
A.炎黃文化區域 B.北狄文化區域
C.東夷文化區域 D.苗蠻文化區域
17.自五帝時期以來,宗教崇拜大體有( )
A.超自然神 B.天地神祗
C.女性崇拜 D.祖先神
18.唐朝是一個宗教文化的時代,其主要宗教有( )
A.佛教 B.道教
C.儒教 D.伊斯蘭教
19.下列選項中,時代、作者、農書相一致有( )
A.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 B.唐代王禎《農書》
C.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 D.明代徐光啟《天工開物》
20.秦朝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中央官吏 系統為三公九卿,其“三公”是( )
A.丞相 B.太師
C.太尉 D.御史大夫
21.記錄與闡釋先秦禮儀制度的禮經有( )
A.《禮論》 B.《禮記》
C.《周禮》 D.《儀禮》
22.下列各項中,屬中國傳統哲學觀念中關于天人關系的觀點有( )
A.“天人合一” B.“天人交勝”
C.“天人之分” D.“天人無關”
23.漢字在造字之初,主要以下列哪些選項為手段( )
A.象形 B.指事
C.會意 D.形聲
24.下列選項中,曾經是漢語共同語的稱謂的有( )
A.雅言 B.通語
C.官話 D.國語
25.以下屬中國化佛學宗派的有( )
A.禪宗 B. 天臺宗
C.密宗 D.華嚴宗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共65分)
三、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26.勤農觀
27.春秋決獄
28.因材施教
29.語系
30.中體西用論
四、判斷改錯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判斷下列命題正誤,正確的在題干后的括號內打“√”,錯誤的打“╳”,并改正。
31.統一西晉王朝的旋生旋滅,是大一統帝制文化階段性走到盡頭的開始。( )
32.元明清時代中國知識分子階層的生存狀態要比唐宋以前簡單得多。( )
33.中國古代把一晝夜分成二十四個時辰。( )
34.中國傳統的整體思維是一種重整體、重體悟、以經驗為基礎的直觀思維。( )
35.以磚石結構為主是中國古代建筑結構上的最大特點。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36.簡述中國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三項成就。
37.簡述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觀念。
38.中國古代家訓族規的禮俗教育與禮俗規范功能表現在哪些方面?
39.中國古代原始宗教的社會作用是什么?
40.簡述漢語的特點。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發揚傳統文化與引進、借鑒西方文化是矛盾的嗎?試分析說明。 42.試述《禮記·大學》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標和八個步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