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
對于大學語文的學習必須緊扣課本,只有課本熟悉了,考試才可以取得一個不錯的成績。下面談一下課本學習的主要注意點:首先,應該把書本后面的課程大綱詳細的看過幾遍,知道考試的內容和重點,各分值的分布等。其次,本書分為四個文體:議論文、說明文、記敘文、詩詞,在閱讀每一篇文章之前,必須先了解該文體的相關知識和考核點。最后,閱讀具體課文的時候,既要閱讀課文本身,也要閱讀課文前面的作者簡介和課后的提示部分,這都是重要的考點。
第一部分 議論文
議論文部分應該注意的幾點:
一、單元內容概括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學習議論文一章,應當熟識議論文的三要素、議論文的論據類別、論證及駁論方法。
一篇議論文,通常包含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
1.論點是一篇議論性文章中所闡明的思想觀點。就數量而言,可以是一個(如(科學的春天》),也可以是幾個(如(散文創作談》);就位置而言,可在文章的開頭(如《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D,可在中間(如《咬文嚼字》),可在結尾(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或者即為文章標題(如《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或需要概括(如《論氣節》)。一篇議論文,要做到論點正確、鮮明、新穎。在我們在閱讀時應重點把握,以收到提綱挈領之效。
2.論據是議論文中用來論證論點的根據。論據分為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兩類。前者如具體事例、概括事實、統計數字、親身經歷和感受等,后者如前人的經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間諺語和俗語、科學公理和定律等。論據的使用要以論點的證明為中心,并為之服務,力爭做到論據確鑿、典型并與論點相統一。
3.論證是對論點和論據之間邏輯關系的揭示,分立論和駁論兩種方式。立論從正面人手,以充足的論據證明自己論點的正確,駁論則反駁別人論點的錯誤。
立論和駁論均為論證方式,采用任何一種論證方式都需要運用一定的論證方法。基本的論證方法有三種:歸納法、演繹法、比較法(包括類比法和對比法)。
(1)歸納法:這是一種由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分完全歸納與不完全歸納。一般為不完全歸納,使用完全歸納法的較少,如《發揚偉大的創業精神》一文。歸納法按照舉例的先后可分為兩種:先列事例后歸納,或得出結論再舉例說明。后者被稱為“例證法”。
(2)演繹法:這是一種由一般到個別的論證方法。就形式而言有以下幾種: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等,主要為三段論。三段論是由一個共同概念聯系著的兩個前提推出結論的演化演繹推理,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部分組成。大、小前提有時可為一項。
(3)比較法:這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通常分兩類,一類是類比法,一類是對比法。前者將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較,進而引出結論,如《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后者通過性質、特點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對立的不同事物之間的比較來證明論點,如《朋黨論》。
駁論的方法有以下三種:
(1)反駁論點:直接反駁對方點本身的片面、虛假或謬誤,此種方法最常見。如《答司馬諫議書》。
(2)反駁論據:揭示對方論據的錯誤,以達到推倒對方論點的目的。因為錯誤的論據必然引出錯誤的論點。如《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
(3)反駁論證:揭露對方在論證過程中的邏輯錯誤。
議論文單元?贾R要點總括 轉貼
二、各課基本知識要點
1.《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文屬議論文,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方法和設問的修辭方法。
2.《發揚偉大的創業精神》這篇社論,運用完全歸納法來論證中心論點。
3.《科學的春天》是一篇講話稿,運用了多種論證方法,主要是歸納法,其次是比較法和演繹法,同時也運用了比喻、排比和擬人等修辭手法。
4.《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是一篇著名的雜文,運用了對比法、歸納法、類比法等論證方法,觀點鮮明突出,論證層層深人,有說服力,同時也運用了比喻、擬人、反語等修辭手法。
5.《論“費厄潑賴”應該實行》一文屬議論文,運用了演繹法,歸納法,立論新穎,分析深刻,善用排比、反潔、設問等修辭手法也是本文的特色。
6.《論氣節》是一篇演講稿,主要運用了歸納法來說理,體現了歷史方法和邏輯方法的統一;同時具有哲理與淺顯的口語相結合的特點。
7.《自學成才要有文史知識》是議論文,主要運用了歸納法說理、較多地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行文平易流暢,體現為一種樸實的文風。
8.《咬文嚼字》是一篇文藝專論,多用歸納論證方法,常先說結論,再舉實例。作者廣征博引,實例充分。本文行文流暢,勾琬緊密,風格親切自然。
9.《散文創作談》是一篇文藝專論,運用了比較、歸納、演繹等論證方法。運用最多的是比較法,運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語言生動形象,自然貼切,絢麗多彩,行文引人人勝而且有文采。
10.《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一文是一篇文藝評論,主要運用例證法證明觀點,在論述時,觀點與材料聯系緊密,敘述與議論融為一體。
11.《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十則》相當口語化,通俗生動,還運用了比喻、對偶、反法等修辭手法。
12.《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是以反駁論點為主的議論文,體現孟子散文善于論辯的特征,采取了歸納、演繹、對比等論證方法,運用了排比、反法等修辭手法。
13.《諫太宗十思疏》是議論文中的奏疏,運用了對比論證方法和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
14.《朋黨論》是一篇議論文,主要運用了對比論證方法。
15.《答司馬諫議書》是書信體的議論文,也是以反駁論點為主的議論文,具有柔中寓剛的風格。
三、基本知識要點歸類
1.關于作者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新時期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發揚偉大的創業精神》:《人民日報》社論。
《科學的春天》:郭沫若,現當代著名作家、學者和社會活動家,創造社的發起人之一。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論“費厄潑賴”應該實行》:王蒙,當代著名小說家。
《論氣節》:朱自清,現代著名散文家、學者,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
《自學成才要有文史知識》:周培源,中國著名物理學家。
《咬文嚼字》:朱光潛,現當代著名的美學家和文藝理論家。
《散文創作談》:秦牧,當代著名散文家。
《談<水洗>的人物和結構=: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文藝評論家。
《論語十則》:孔子。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孟子,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亞圣”之稱。
《諫太宗十思疏》:魏征,唐代著名政治家。
《朋黨論》:歐陽修,號醉翁,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
2.作者分類。
屬“唐宋八大家”的作家:歐陽修、王安石。
屬北來的作家:歐陽修、王安石。
屬“文學研究會”的作家有:朱自清、茅盾。
屬思想家的作者有:鄧小平、魯迅、孟子、孔子。
3.體裁歸類:
屬奏疏文體的文章:《諫太宗十恩疏》,《朋黨論》。
屬文藝專論的議論文:《咬文嚼字》人散文創作談=。
屬講話稿的有:《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科學的春天》、《論氣節》(演講稿)。
4.論證方法歸類:
以反駁論點為主的文章:《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司馬諫議書》。
主要運用對比論證方法的文章:《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諫太宗十思疏》、《朋黨論》。
主要運用歸納論證方法的文章:(發揚偉大的創業精神),《科學的春天》,《論氣節》,《自學成才要有文史知識》,《咬文嚼字》,《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
同時運用比較、演繹、歸納三種論證方法的文章:《科學的春天》,《散文創作談》,《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 轉貼于
第二部分 大學語文說明文部分的復習要點
一、課程內容概要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以介紹知識為主要目的的文章體裁。它有兩個顯著特點:知識的科學性,表達的客觀性。
學習說明文這一單元,應掌握說明文的分類、說明順序與結構及常見的說明方法。
1.說明文的分類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對說明文進行以下幾種分類:
(l)按說明對象劃分,可分為兩類:實體事物說明文,抽象事理說明文。
前者如《菊花》、《白絲翎羽丹砂頂》、《蘇州園林》以及《我們肚子里的食客》四篇文章。后者如《沙漠里的奇怪現象》、《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橋的運動》和《統籌方法平話引子》四篇。
(2)按文章表達的語體劃分,可分為兩類:文藝性說明文,非文藝性說明文。
前者如《沙漠里的奇怪現象》、《菊花》、《白絲翎羽丹砂頂》和《我們肚子里的食客》《統籌方法平話引子》、《蘇州園林》(均為科學小品)。后者如《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橋的運動》。
2.說明文的說明順序與結構
A.說明文的說明順序,概括起來有三種:
(l)時間順序,如《菊花》。
(2)空間順序,如《我們肚子里的食客》。
(3)邏輯順序,如《沙漠里的奇怪現象》。
B.最常見的說明文結構方式有兩種:
(1)總分關系。“總一分”方式,如《蘇州園林》;“總一分一總”方式,如《橋的運動》;“分一總”方式,如《白絲翎羽丹砂頂》。
(2)并列關系。如《菊花》。
3.常用的說明方法
(1)下定義法。其公式為:被定義概念=屬十種類。如(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中對“物理”的說明。
(2)詮釋法(解釋法),如《蘇州園林》說明花草樹木講究映襯的特點和《沙漠里的奇怪現象》說明“海市蜃樓”的成因。
(3)比較法,如《蘇州園林》說明蘇州園林建筑布局不講究對村的特點,就與古代宮殿和近代住房比較。
(4)比喻法,如《橋的運動》用人坐板凳造成板凳變形,比喻說明車過橋上引
起“變形”的力學原理。
(5)圖表法,如《統籌方法平話引子》運用箭頭圖表示工序。
(6)數據說明法。
(7)例證法,如《統籌方法平話引子》用燒水泡茶喝的生活事例說明統等方法如何應用的道理。又如《橋的運動》舉出車行、風雨、氣溫、浪打、地震等引起橋變形的例子說明在外因作用下橋的運動。
(8)引用說明法,如《白絲翎羽丹砂頂》介紹丹頂鶴的形態、生活特征時,即引用大量古代典籍和詩詞;《菊花》說明菊花的悠久歷史,也引用了大量文獻資料及詩詞、小說等。
二、說明文單元考核的知識要點
1.基本知識要點
1.《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作者錢學森,當代著名核物理學家。按說明對象分,這是將抽象事理說明文,從文章表達的語體分,屬科技說明文。全文采用“總一分一總”的結構方式。運用了“層層推導、條分縷析”的寫法,并綜合運用了下定義、舉例說明方法。
2.《沙漠里的奇怪現象》,作者竺可幀,現代著名地理學家、氣象學家。按說明對象分,本文屬抽象事理說明文,從文章表達的語體看又屬于科學小品。本文的說明順序為邏輯順序。本文將說理與敘事相結合,主要運用了詮釋的說明方法。
3.《橋的運動》,作者茅以升,現代著名橋梁專家。按說明對象分,這是抽象事理說明文,從文章表達的語體來看,屬科技說明文。本文采用“總一分一總”的結構方式。綜合運用了下定義、舉例、比喻、引用等說明方法。
4.《統籌方法平話引子》,作者華羅庚,現當代著名數學家。按說明對象分,本文屬抽象事理說明文,從文章表達的語體看,本文屬非文藝性說明文。本文通過簡單生活事例的分析解剖,來說明復雜的科學道理,運用了舉例、圖表等說明方法。
5.《蘇州園林》,作者葉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按說明對象分,本文屬實體事物說明文,從文章表達的語體看,屬文藝性說明文。全文采取先總后分的結構方式。運用比較、比喻等說明方法。
6.《白絲翎羽丹砂頂》,作者賈祖灣,著名科普作家。按說明對象分,本文屬實體事物說明文,從文章表達的語體分,屬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全文采用“分一總”的結構方式,大量采用“引用”說明方法,增強了文章的知識性。
7.《菊花》,作者楊憲益,現代著名翻譯家。按說明對象分,本文屬實體事物說明文,從文章表達的語體分,屬文藝性說明文。全文總體上采用并列關系的結構方式。每一部分又采取“總一分一總”的結構方式,本文按照時間順序逐層展開說明內容。文中多用引用說明法,大量運用掌故,引述典籍、資料。
8.《我們肚子里的食客》,作者高士其,現當代著名科普作家。按說明對象分,本文屬實體事物說明文,從文章表達的語體看,屬文藝性說明文。全文按空間順序說明細菌在人體內寄食的情況。文中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文學表現手法,把說明對象形象化、人格化。
三.基本知識要點歸類
1.關于作者
《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錢學森,核物理學家。
《沙漠里的奇怪現象》:竺可恢,氣象學家,地理學家。
《橋的運動》:茅以升,橋梁專家。
《統籌方法平話引子》:華羅庚,數學家。
《蘇州園林》:葉圣陶,作家,教育家,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
《白絲翎羽丹砂頂》:賈祖灣,科普作家。
《菊花》:楊憲益,翻譯家。
《我們肚子里的食客》:高士其,科普作家。
2.體裁歸類
屬于實體事物說明文的有:《菊花》、《白絲翎羽丹砂頂》、《蘇州園林》、《我們肚子里的食客》。
屬于抽象事理說明文的有:《沙漠里的奇怪現象》、《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橋的運動》、《統籌方法平話引子》。
屬于科學小品(文藝性說明文)的是:《沙漠里的奇怪現象》、《菊花》!栋捉z翎丹砂頂》、《我們肚子里的食客》、《蘇州園林》。
屬于科技說明文的是:《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橋的運動》。
既屬于實體事物說明文,又屬于科學小品的有:《菊花》、《蘇州園林》!栋捉z翎羽丹砂頂》、《我們肚子里的食客》。
既屬于抽象事理說明文,又屬于科技說明文的有:《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橋的運動》。
3.結構方式歸類
采用了“總一分一總”結構方式說明的文章是:《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統籌方法平話引子》、《橋的運動》。
采用了“總一分”結構方式說明的文章是:《沙漠里的奇怪現象》、《蘇州園林》、《我們肚子里的食客》。
采用了“分一總”結構方式的說明文是《白絲翎羽丹砂頂》。采用了“并列”結構方式的說明文是《菊花》(各部分中又采取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4.主要說明方法
主要的說明方法的采用,各課文如下:
《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定義、舉例。
《沙漠里的奇怪現象》:詮釋。
《橋的運動》:定義、列舉、比喻、引用。
《統籌方法平話引子》:定義、舉例、圖表。
《蘇州園林》:比較、比喻。
《白絲翎羽丹砂頂》:引用。
《菊花》:引用。
《我們肚子里的食客》:比喻、擬人。
第三部分 4學分大學語文記敘文部分的復習要點
一、單元內容概要
記敘文是一種記載和敘述事件由來,描繪事物和人物情景狀態的文章。它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傳記、游記、小說、童話、寓言及記敘性的散文等文體。
學習記敘文單元,應當熟識四種敘述方式,熟知人物描寫的五種具體方法,了解環境描寫的兩個方面,掌握記敘文的兩種主要抒情方式。
常用的敘述方式有以下五種:
l.敘事
記敘文的敘事要用敘述這種表達方式。敘述應具備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結果,并用一定的人稱、以一定的線索,采取某一種敘述方式。
(l)敘述人稱。主要有第一人稱,如《追悼志摩》、《箱子巖》、《哭小弟》、《揀麥穗》、《我與地壇》等文章;還有第三人稱,如《北京的春節》、《廉頗商相如列傳》、《毛穎傳》、《柳敬亭說書》等文章。
(2)敘述線索。有的以“人”為線索,如《廉頗商相如列傳》;有的以時間為線索,如《北京的春節》;有的以事件為線索,如《獄中雜記》;有的以“題眼”為線索,如《哭小弟》,全文圍繞“哭”字著筆。
(3)敘述方式。有順敘(如《北京的春節》)、倒敘(如《哭小弟》)、插敘(如《箱子巖》)、分敘(也叫平敘)。
2.寫人
寫人主要有五種描寫方法:外貌描寫(即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即對話描寫)、行動描寫(即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
3.寫景
景物描寫,是對于人物活動或事件展開的特定背景的描寫。景物描寫可分為兩種:社會環境描寫,自然環境描寫。前者為時代特征的背景描寫,后者則側重于自然界各種景物的描寫。
4.抒情
記敘文有兩種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兩種抒情方式。其中,后者可以采取記人寄情、敘事述情、寫景寓情、狀物抒情、說理言情等多種方式。
5.議論
記敘文中的議論,與議論文中的議論有較大的不同。它與敘述相結合,并在敘述的基礎上進行的,一般表現為先敘后議、先議后敘和夾敘夾議三種形態。敘事、記人、寫景、抒情、議論幾種方式往往是綜合運用的。
二、知識要點總括
各課基本知識要點
1.《追悼志摩》,作者胡適,現代著名學者、教育家、詩人,“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倡導者。這是一篇追悼性寫人散文。作者引用三封信作為典型論據來說理,還大量引用志摩的詩句來抒情寫意,主要抒情方式是在議論中抒情。
2.《秋夜》,作者巴金,現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之一。這是一篇寫人散文,其總體特點是通過記敘夢境來抒情寫人、還多次運用象征手法和排比句式。
3.《北京的春節》,作者老舍,現當代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這是一篇記事散文。
4.《箱子巖》,作者沈從文,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和歷史文物研究家。這是一篇游記,文章富有思辯色彩。
5.《哭小弟》,作者宗法,當代著名女作家。文章開頭所用的敘述方式是倒敘。文章的總體特點是抒情、敘事、寫人相融合。
6.《都江堰》,作者余秋雨,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散文家。這是一篇游記,具有較強的思辯色彩,文中多處運用對比手法。
7.《揀麥穗》,作者張潔,當代著名女作家。這是一篇記事散文。文中寫的“小火柿子”具有象征意味。
8.《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當代著名作家。這是一篇記事散文,通過行動描寫、心理描寫和側面烘托三種方式來表現母愛。文章寫母愛,卻落筆地壇,這實質上是一種象征性類比。
9.《廉頗藺相如列傳》,作者司馬遷,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其代表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這是一篇人物傳記,記敘了完壁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歡三個故事。
10《毛穎傳》,作者韓愈,中唐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這是一篇寓言性傳記,基本寫作方法是擬人化,還運用了語意雙關、象征寄托的表現方法。
11.《寓言二則》,作者柳宗元,中唐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這是兩則諷刺性寓言!栋缥男颉吠ㄟ^正面描寫和側面烘托兩種方式來刻畫溺死者“要錢不要命”的心態。《蝜蝂傳》前后兩部分,一寫小蟲,一寫官僚,兩部分之間是類比關系。
12.《柳敬亭說書》,作者張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這是一篇寫人散文,運用了欲揚先抑、對照反襯、鋪墊等三種表現手法。
13.《獄中雜記》,作者方苞,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這是一篇記事散文。本文說服力強的主要原因是事例確鑿、典型。
三、知識要點歸類
1.關于作者
《追悼志摩》:胡適,字適之,現代著名學者、教育家、詩人,“五四”文學革命的主要倡導者。
《秋夜》:巴金,現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之一。
《北京的春節》:老舍,現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之一。
《箱子巖》:沈從文,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
《哭小弟》:宗噗,當代著名女作家。
《都江堰》:余秋雨,當代藝術理論家、散文家。
《揀麥穗》:張潔,當代著名女作家。
《我與地壇》:史鐵生,當代著名作家。
《廉頗商相如列傳》:司馬遷,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毛穎傳》:韓愈,中唐古文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寓言二則》:柳宗元,與韓愈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
《柳敬亭說書》:張岱,明末清初著名散文家。
《獄中雜記》:方苞,清代著名散文家,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
2.作者歸類
現代作家:胡適、巴金、老舍和沈從文。
現當代著名小說家:巴金和老舍。
唐宋八大家:韓愈和柳宗元。
清代散文家:張岱和方苞。
3.體裁歸類
游記:《箱子巖》、《都江堰》。
寫人散文:《追悼志摩》、《秋夜凡《哭小弟》、《柳敬亭說書》。
記事散文:《北京的春節》、《揀麥穗》、《我與地壇》、《獄中雜記》。
傳記:《廉頗商相如列傳》、《毛穎傳》。
寓言:《毛穎傳》、《寓言二則》。
4.敘述人稱歸類
第一人稱:《追悼志摩》、《秋夜》、《箱子巖》、《哭小弟》、《都江堰》、《揀麥穗》、
《我與地壇》、《獄中雜記》。
第三人稱:《北京的春節》、《廉頗藺相如列傳》、《毛穎傳》、《寓言二則》、《柳
敬亭說書》。
5.表現手法歸類
象征手法:《秋夜》、《揀麥穗》、《我與地壇》、《毛穎傳》。
較突出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北京的春節》、《箱子巖》、《都江堰》。
較成功的運用了場面描寫:《北京的春節》、《箱子巖》和《柳敬亭說書》。
具有思辯色彩的散文:《箱子巖》、《都江堰》。
排比、修辭手法突出的:《秋夜》、《都江堰》、《我與地壇》。
第四部分 大學語文詩詞部分的復習要點
一、單元內容概要
本單元要求考生背誦20首詩詞,并掌握基本抒情方法(寫景抒情、敘事抒情、描繪人物舉動抒情)和表現手法(比喻、象征、夸張、用典)
學習詩詞單元,應當認知以下幾種基本抒借方法:
1.直接抒情,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飾、直陳自己的喜怒哀樂。典型的例子如《詩經》中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和《琴歌》中的“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等等。教材中的典型如:陸游《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和李恩《虞美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前者以自己不請世事艱難抒發報國無門的悲憤,后者以往事不堪回首坦陳亡國的痛楚。
2.間接抒情,即通過寫景、敘事或描繪人物舉動來表達情感,披露心跡,它分如下幾類:
(l)寫景抒情,最為常見,往往要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融情于景。如柳永《望海潮》著力鋪寫景物,“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叭锕鹱,十里荷花”卻分明流動著作者的驚喜。陶淵明《歸國田居》中“方宅十余畝”、“雞鳴桑樹巔”幾句,不僅是對質樸寧靜田園風光的寫照,也包盛了詩人脫離官場污濁、重歸自然生活的悠然自得之情。
二是借景寄托。如李商隱《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漲秋池”抓住秋雨特征以借景抒情;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客合青青柳色新”既是實景實繪,又因折柳送別的傳統風習象征著一次新的離別在即,滿含依依不舍之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這篇以春草關合人情,借凄凄春草抒凄凄別值。
三是緣情寫景。如辛棄疾《水龍吟》寫山“獻愁供恨”,顯然是作者將自己深沉的家國之思和復國無望之情移入了客觀事物;劉禹錫《烏衣巷》寫曾是熱鬧繁華如今卻荒涼冷落的烏衣巷,就凝注著詩人滄海桑田的感慨。
四是因情造景。如杜牧《江南春》即將風和日麗之景、煙雨迷蒙之景、江南大地千里范圍之景統攝到一幅畫面之中進行高度藝術概括,暗示人們:信佛無益于治國安民。
(2)敘事抒情。如杜甫《蜀相*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通過楊抬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績,表達作者的崇敬心倩。
(3)描繪人物舉動抒情。如李清照《武陵春》“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和辛棄疾《水龍吟》“把吳構看了,欄于拍遍”等詩句。
學習詩詞,還應把握以下幾種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法:
1.比喻。如們淵明《歸國田居》“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比喻自己對擺脫羈絆、重歸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2.夸張。如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無纖塵”、王昌齡《出塞》“萬里長征人未還”等詩句。
3.象征。如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浮云蔽日”象征群小包圍皇帝,蔽其視聽;蘇軾《水調歌頭》以月之“陰晴圓缺”象征人之“悲歡離合”。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以“柳色新”象征離別,“柳”的意象是具體的,而作為其對應物的“離別”則隱含不露。
4.用典,運用典故來抒情言志表明心跡。如辛棄疾(水龍吟)下片就連用了張翰、劉備、桓溫三個典故。
學習本單元,還應掌握有關詩詞體裁的一些常識:
1.以句式分,有四言詩、五言詩、六言詩、七言詩、雜言詩等。
2.以體裁分,有楚辭體、樂府體、歌行體、律體等。
3.近體詩,是唐宋以來流行的、形成于唐代的一種格律詩體,它在平仄、押韻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它主要分為:
(l)絕句,包括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言者稱五絕,每句七言者稱七絕。如《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楓橋夜泊》、《烏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都是七絕。
(2)律詩,包括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五言者稱五律,每句七言者稱七律。如《賦得古原草送別》為五律,《蜀相《書憤》為七律。
4.古體詩,與近體詩的講究聲律相對而言的,而不以創作時間而定。唐宋以來的詩人也多作古體詩。如《迢迢牽牛星》、《歸國田居》、《春江花月夜》、《游子吟》等。
5.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稱詞調或詞牌,如《沁園春》、《虞美人》、(水調歌頭)、《水龍吟》等。詞的篇幅長短不一,差異頗大。沿用至今的有小令(59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通常把雙調詞的第一段稱為上片、前闕或上闕,把第二段稱為下片、后闕或下闕。
二、單元知識要點
詩詞基本知識要點
1.《沁園春•雪》。這首詞作者為毛澤東。該詞通過描繪北方壯麗雪景,評說歷史上的一些封建雄主,表現出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與對今日人民創建新中國的殷切期望與堅強信心。主要運用了比喻、比擬等修辭手法。
2.《迢迢牽牛星》。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作者不詳。本詞借牛郎織女傳說來抒發世間女子別離相思之苦,通篇采用比興手法。
3.《歸園田居(其一)》。這是一首五言古詩,也是一首田園詩,作者為東晉陶淵明。本詩主要抒寫了詩人崇尚自然的心志,表達了他歸隱田園后的喜悅心情,采用比喻、對比修辭手法。
4.《出塞》(其一),這是一首七言絕句,也是一首邊塞詩,作者王昌齡,盛唐詩人。該詩慨嘆邊塞戰爭的經久不息及其給人民帶來的生離死別的痛苦,希望能有英勇善戰的將領來保衛國家的安寧。詩中借用典故,寓意深重。
5.《春江花月夜》,這是一首七言長篇抒情古詩,作者張若虛,唐代詩人。詩作描繪了春江花月夜的自然美景,抒寫了人間的離情別緒,表現了詩人對宇宙永恒、人生短暫的思索。此詩在抒情方法上主要采用借景抒情,并運用了暗示的手法。
6.《送元二使安西》,這是首七言絕句。也是首送別詩。作者王維,盛唐詩人。本詩通過送別地點與餞行場面的描寫,表現了朋友之間依依惜別之情。該作兼用借景抒情與借事抒情兩種表現方法。
7.《登金陵鳳凰臺》,這是首七言詩,屬懷古詩。作者李白,盛唐偉大詩人。該詩抒寫詩人登臨金陵鳳凰臺的所見所感,并運用了對比、比喻、象征的修辭手法。
8.《蜀相》,七律詩,屬懷古詩,作者杜甫,盛唐偉大詩人。詩中記述了詩人初居成都,尋訪武侯相的情景,抒發了作者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詩作借景抒情與借事抒情相結合,并運用了設問句。
9.《楓橋夜泊》,七絕,周羈旅詩,作者張繼,中唐詩人。該詩通過描寫夜泊楓橋見到的江南水鄉秋夜特有的景色,抒發了詩人旅途中的惆悵心情。該詩最大的特點是詩中有畫,借景抒情。
10.《游子吟》,五言古詩,也是作者自創的新樂府詩。作者孟郊,中唐詩人。該詩通過描繪慈母為游子穿線縫衣的細節,歌頌了真摯的母愛。詩中運用了比喻與象征的修辭手法。
11.《烏衣巷》,七絕,作者劉禹錫,中唐詩人。本詩通篇寫景,并寓情于景。
12.《賦得古原草送別》,五律,屬送別詩,作者白居易,中唐詩人。該詩借描寫春草以寄托別情,借景抒情,并化用典故。
13.《江南春》,七絕,屬詠史詩,作者杜牧,晚唐詩人。該詩借描繪江南美麗的春景,寄予歷史的感慨。本詩寫景具有整體性,并將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
14.《夜雨寄北》,七絕,屬于相思詩,作者李商隱,晚唐詩人。本詩以詩代信,傾訴思念親人,渴望北歸的感情,構思巧妙,含意豐富。
15.《虞美人》,這是首詞,作者李仍,五代南唐詞人。全詞純用白描手法,比喻貼切生動。
16.《望海潮》,這是首詞,作者柳永,北宋詞人。本詞描寫杭州的繁華景象,與西湖的秀麗景色,贊美城市風光,表現了百姓與地方官的游樂。多用鋪敘與白描手法。
16.《水調回頭》,這是首中秋詠月詞,作者蘇武,北宋杰出的文學家。該詞通過描繪中秋佳節,飲酒賞月的情景,表達了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對弟弟蘇轍的懷念,對經受離別之苦的人們的安慰和祝愿。運用設問句,以月貫穿全詞,構思縝密。
18.《武陵春》,這是首詞,作者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詞人。該詞通過對主人公外在情態舉止與內心活動的刻畫,表達了詞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沉痛心情,構思新穎。
19.《書憤》,七言律詩,作者陸游,南宋愛國詩人。
20.《水龍吟》,詞,作者辛棄疾,宋代大詞人,該詞抒發了詞人報國無門、壯志難伸、年華虛度的悲憤,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精神,詞中多用典,并綜合運用了比喻、比擬、象征等表現手法。
三、基本要點歸類
1.作品作者
《沁園春•雪》:毛澤東,偉大的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
《迢迢牽牛星》:無名氏,選自《古詩十九首》。
《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東晉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作田園詩的著名詩人。
《出塞》(其一):王昌齡,盛唐詩人。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唐代詩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盛唐詩人。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盛唐偉大詩人。
《蜀相》:杜甫,盛唐偉大詩人,其詩稱為“詩史”。
《楓橋夜泊》:張繼,中唐詩人。
《游子吟》:孟郊,中唐詩人,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說。
《烏衣巷》:劉禹錫,中唐著名詩人。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中唐大詩人。
《江南春》:杜牧,晚唐著名詩人。
《夜雨寄北》:李商隱,晚唐杰出詩人。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五代時著名詞人,后世稱之為南唐后主。
《望海潮(東南形勝)》:柳永,北宋著名詞人。
《水調歌頭(明月見時有)》:蘇軾,北來杰出的文學家,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李清照,宋代杰出女詞人,跨北宋、南宋。
《書憤》:陸游,南來杰出的愛國詞人。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辛棄疾,南宋大詞人。
2.作者歸類
作者屬于唐代詩人的有:王昌齡、張若虛、王維、李白、杜甫、張繼、孟郊、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其中,王昌齡、王維、李白、杜甫屬于盛唐詩人。張繼、孟郊、劉禹錫、白居易為中唐詩人。杜牧、李商隱為晚唐詩人。
創作詞的幾位作者的有:李想、柳永、蘇武、李清照、辛棄疾。
3.體裁歸類
五言古詩:《迢迢牽牛星》、《歸國田居》、《游子吟》。
七言古詩:《春江花月夜》。
七言絕句:《出塞》、《送元二使安西》、《楓橋夜泊》、《烏衣巷》、《江南春》、《夜雨寄北》。
七律:《蜀相》、《書協》。
五律:《賦得古原草送別》。
4.題材歸類
送別詩有:《賦得古原草送別》、《送元二使安西》。
相思詩有:《迢迢牽牛星》、《夜雨寄北》。
“虞美人”、“望海潮”、“水調歌頭”、“武陵春”、“水龍吟”、“沁園春”均為詞牌名。
第五部分、作文指導
作文主要是考核自學應考者的書面表達能力,同時也是對自學應考者思想修養、認識能力、生活積累和語文水平的綜合檢驗。大綱提出,作文考核的重點是議論、說明和記敘的能力,考核的基本要求是:思想健康,內容充實,中心明確,條理清楚,結構完整,語言通順,標點恰當,書寫工整,行款規范。作文在大學語文考試中約占40分,比重很大,因此,我們決不能忽視作文的考前訓練工作和準備工作。
從大的方面來看,應試作文必須按試卷規定的題目來寫。一般說來,自學考試的作文題目都是與考生的學習、生活、思想或現實社會的熱點問題結合較緊的,對大多數考生而言,都不至于“無話可說”。但由于各人經歷、學識、修養等方面的差異,同一道題目,有的考生覺得好寫,有的卻覺得不好寫;即使覺得不難,寫出來的文章差異也很大。從歷年考試的情況來看,能把作文寫好的人確實不多,有的甚至未能寫完,很多考生都把作文視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難關。其實,大可不必如此,作文雖有一定的難度,但只要從思想上重視,又有充分的準備,“難”是可以逐漸轉化為“易”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文的應試能力既與“場(考場)外功夫”有關,也與“場內功夫”有關。
先談場外功夫:要提高作文的應試能力,主要還得靠平時從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多下功夫。思想,是文章的靈魂,要想寫出內容正確、深刻的文章,平時就要注意經常閱讀報紙,關心時事,了解黨的方針政策,還要讀點哲學、倫理學等方面的著作,以掌握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理論武器。生活,則是寫作的源泉,平時要養成觀察、了解生活的習慣,多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多思考生活現象之間的復雜聯系,或者把報刊、電視、廣播等媒體中接觸到的先進人物事跡、反面典型的個案、歷史典故、格言警語、生動活潑的詞匯等收集起來,建立自己的“材料倉庫”。材料準備工作做好了,到了考場上就不但不會感到沒東西可寫,而且還有挑選的余地,可在眾多的材料中挑選最能說明問題的材料來組織文章。除此之外,掌握各種文體的寫作知識和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寫作理論,固然不能寫出好文章,但缺乏寫作理論的指導,也是很難把文章寫好的。教材中的文體知識介紹、有關范文和課后的“提示”對我們如何寫作,都具有指導意義,應認真研讀。但僅僅停留在教材上還不夠,考生還應多讀一些課外的作品,琢磨琢磨這樣的題材、這樣的題目,別人是怎么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從而開拓自己的視野。更重要的一點,還是要多實踐,多動筆練習寫作,如果你能每天都抽出一點時間,寫寫日記,把當天的所見所聞所感或讀書心得寫下來,并在考試前的半年時間里練習寫幾篇作文,在考試中必然胸有成竹一點。
至于“場內功夫”,則是偏于應試技巧的問題?紤]到應用?拼髮W語文的考試大綱要求寫作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下面將分別對這三種文體在應試寫作中應注意的問題作個扼要的介紹:
記敘文的寫作
從臨場應試的角度來看,記敘文的寫作應抓好以下三個環節:
(一)確定角度
拿到試卷后,首先要看清作文題目的要求,仔細想想應從哪個角度去寫。記敘文是一種
以記事和記人為主的體裁,通過寫人或寫事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看法、某種價值觀念或抒發某種感情。它不像議論文用一系列的論據去證明某個論點,也不像說明文以介紹知識為主要目的。如1996年上半年試題的《信》,作為記敘文,首先要明確這是要寫“與信有關的人”或“與信有關的事”。如果把它寫成“給某某某的一封信”,那就寫成了應用文,即使內容健康、格式規范,也很難及格,因為文體都把握錯了,這是很大的錯誤。
明確了題目的要求,就要調動自己的生活庫存,看自己已經掌握的材料中,哪些與題目的要求有關,而又最值得寫;是以寫人為主還是以寫事為主。就《信》這篇文章來說,如果你對郵遞員的工作比較熟悉,那你可以寫一個郵遞員如何克服種種困難把“死信”變成“活信”,以表現他對工作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如果你所在的單位曾發生過“檢舉信”事件,鬧得滿城風雨,而最后又水落石出,這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題材;另外,我們都知道,若干年前,寫信是很隨便的,用一張白紙糊成信封,貼上郵票就可寄出去,后來則要求使用標準信封,要寫郵政編碼,郵資也調整了。而隨著電訊事業的發展,許多人連信都不寫了,或打電話、或發E-mail……,這樣我們也可以寫信本身的變化來反映時代的變化。假如有的考生關于信的庫存是一片空白,那也可以設法編一個與信有關的故事。應試作文不同于通訊報道一定要寫生活中已經發生的事情,是允許虛構的(即使以真人真事為基礎,也應該適當加工,不要完全受真人真事的束縛)。要特別強調的是,在確定寫什么時,一定要寫自己最熟悉或比較熟悉的,某個題材很新穎,但自己所知不深,最好還是不要寫,以免弄巧成拙。
如果你確定寫一件事,還要考慮:這件事蘊含著什么意義?發生在什么時間、地點?前因后果如何?事件中涉及哪些人?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有沒有什么分歧、矛盾?推動情節發展、解決矛盾的關鍵是什么?如果你確定寫一個人,則要通過想象和聯想,使這個人物在頭腦中活起來,明確他的身世、經歷,有什么興趣、愛好、性格特點,音容笑貌如何,等等。寫人離不開寫事,因此還要考慮是選取一個典型事件來寫,還是通過若干事件來寫。如果是后者,還要明確這幾件事分別表現人物性格的哪個側面,如何將這幾件事串起來等等。事件的意義及來龍去脈理得越清楚,人物的“形”和“神”在頭腦中的印象越清晰,寫好這篇文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確定角度,還有人稱的選擇問題,是用第一人稱、以“我”之所見所聞來寫,還是用第三人稱、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寫。這兩種寫法各有利弊:用第一人稱,可使讀者產生真實感和親切感,但不能直接寫出耳聞目睹不到的東西或別人的心理活動;用第三人稱雖沒有第一人稱的長處,卻也沒有第一人稱的局限,作者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現客觀對象。用什么人稱、要視內容而定。如1996年下半年試題的《選擇》,如果是寫自己的選擇,自然得用第一人稱;若寫他人的選擇,如果不是與自己特別親近的人,還是用第三人稱好,否則寫起來會受到許多限制,不利于情節的展開。
(二)謀篇布局
當你確定了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后,下一步就是搭好框架、謀篇布局了。寫文章不能想一點、寫一點,一定要構思好基本輪廓,最好是一氣呵成。否則就有可能出現寫到中途寫不下去又重起爐灶的情況,欲速而不達。最為糟糕的是,由于受時間的限制,不容考生修改,文章最后只能是雜亂無章,令人難以卒讀。因此,謀篇布局這個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謀篇布局時,要著重考慮起結、詳略、波瀾和線索的問題:
1. 起結。任何一個完整的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發生的。就時間而論,可以涵
蓋幾年、幾十年,也可以短至一天、幾小時。構思時就要考慮從何時落筆,有的可以用順敘法,按事件發生、發展的進程來寫;有的可以用倒敘法,先寫結局,然后用順敘法寫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和過程;有的還可以從“中段”寫起,把在此之前發生的事通過插敘或人物的對話在文中顯示。可以說,起結的技巧,也就是“截取” 的技巧,即:截取生活的哪一個橫斷面來作為文章的框架。應該指出的是,“起”與“結”是緊密關聯的,一定要防止出現虎頭蛇尾、前后脫節的情況,構思時必須把“起”與“結”聯系起來通盤考慮,甚至可以先想好如何結束,再來設計如何開頭。
2. 詳略。構思時必須對文章要表現的主題十分明確,并以主題作為材料的取舍和詳略
的尺度:凡是與主題密切相關的,要潑墨如云;與主題關系不大的,要惜墨如金;與主題完全無關的,要堅決舍棄。關于這一點,考生可以參閱教材中的《揀麥穗》一文,這篇文章詳略把握得很好。該文對“我”與賣灶糖老漢的交往有詳寫、有略寫,而對老漢去世后出現的另一個賣灶糖者連是多大年紀都沒有交代,因為他雖與情節的發展有關,不能不寫,但與文章的主旨關系不大,故筆墨省到不能再省。
3.波瀾。寫記敘文最忌平鋪直敘,構思時應善于運用一些“興風作浪”的小技巧,如“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誤會巧合”、“鋪墊反托”等等,使情節的發展有懸念、有突轉,乃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的結局既使人感到意外,又在情理之中,從而增強讀者閱讀的興趣,增強表達的效果。
4. 線索。線索清楚,是寫作記敘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使文章結構謹嚴的一個重要因素。
有時可以以時間為線索,如老舍《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寫起,繼寫小年、除夕、元宵,至正月十九結束;有時可以以事件的發展變化為線索;有時可以以人物關系的變化為線索,如《廉頗藺相如列傳》開頭先介紹兩人的身份地位懸殊,“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后,藺相如步步升遷,引發廉藺矛盾,最后以矛盾的解決收篇;有時也可以以景物為線索,有時也可以以某種意象為線索。有的文章還可以貫串多條線索。總之,把握好線索,把握好主題,才能使文章條理清晰,言之有物。
(三)凸現主旨
框架搭好了,再下一步自然是用語言文字將其表述成文了。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們始終不應忘記的是四個字:凸現主旨。文中所寫的一切,都是為體現作者的寫作意圖、都是為表現主旨服務的,但相對而言,又有一些地方顯得特別重要,我們暫且稱之為“節骨眼”!肮澒茄邸币欢ㄒ獙懙眉氈、精彩,使它發揮畫龍點睛的作用。在以敘事為主的文章中,一般是在敘述某件事的基礎上略發議論,或抒感慨,以揭示事件的內涵,這種方法比較簡單,可以采用,但要注意防止“議”與“敘”脫節,說不到點子上。而對于寫人為主的文章而言,一般是選擇典型事件或生活細節,通過人物的外貌、行為、語言、心理等描寫來刻畫這個人物,或把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結合起來。但更重要的還是揭示人物行為后面的動機,即不但要寫他做了什么,還要寫他為什么這樣做。另外,無論是寫事還是寫人,都離不開環境描寫,包括社會環境描寫和自然景物描寫。因此,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和自然景物的象征,也能起到突出主旨的作用。
議論文的寫作
要寫好議論文,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一)細心認真地審題
議論文的題目,既可能包含文章的論題和中心論點,也可能只表明文章的論題而不包含
文章的中心論點。所以,在寫作前,必須認真仔細地對題目進行分析思考,以便較準確地把握題目的含意、重點所在及具體要求。只有透徹弄清題目,才可能寫出符合題意的文章。
《大學語文》試卷中議論文的寫作,命題方式基本上是兩種類型:一是“命題作文”,二是“給材料作文”。命題作文又有兩種形式,一是有提示性和限制性文字的命題作文,一是只有限制性文字而沒有提示性文字的命題作文。至于給材料作文,命題一般也是兩種形式,一是供材料并命題作文,一是只供材料,而題目由考生自擬。以上幾種命題方式,實質都差不多,在審題時都應注意:
1. 準確理解題目文字的詞意。命題作文的題目,其文字的詞意,大多都是清楚明了的,
但有時也可能會出現一些帶地方色彩的方言文字。如1992年下半年的作文試題《不要搞花架子》,這個題目北方人容易理解,所謂“花架子”就是他們常說的“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的東西;而對南方人來說,就不是那么容易明白。如果這條作文試題前面沒有“我們做任何工作,都應強調實干,反對形式主義”這些提示性文字,很多人無法明白“花架子”在這里的真正詞意。遇到這一類型的題目,千萬不要想當然
。ㄓ械目忌桶选盎茏印崩斫獬蓴[花盆用的“木架”或“鐵架”),要細心閱讀一下提示性文字,做到真正明白作文題的真正內涵。
2. 注意分析題目的語言結構,明確議論的對象、范圍和重點。分析題目的語言結構是
指要分析題目中詞與詞間的關系,如《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多行不義必自毖》、《我的價值觀》這三道題,第一道題是屬于并列關系,第二道題是屬條件因果關系,第三道題是屬偏正結構。是并列關系的,那么兩者間是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在議論時,便要注意同時兼顧,不能只重前者而輕后者,或者缺漏了后者,也不能重后輕前。是條件因果關系的,在論證過程中就應把重點放在它們的因果關系上。是偏正結構的,則其議論的重點是在修飾語上,“價值觀”這個詞的含義很廣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如果在論證時撇開“我”而去談“價值觀”,便會出現偏離題旨的現象,達不到文章的寫作要求。審題時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和了解清楚文字詞語的相互關系,以把握住議論的重點、對象及范圍。
3. 題目詞義暗含比喻或象征意義的,要注意仔細去琢磨、推敲,必須透過字面深入一
層去理解、領略其比喻或象征意義。
4. 如果是供材料作文,就一定要認真閱讀提供的材料,讀通讀懂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所謂讀通讀懂,就是能較好較準確地理解材料的內容、含義。如果是文言文,更要從字詞、語句上一一讀懂它。只有全面掌握和了解提供的材料內容,才可以把握文章的論題與論點,切忌連材料都沒看懂,或沒完全弄懂便匆匆忙忙下筆。
(二)掌握立論的角度
寫議論文,首先要確立中心論點,有了論點,才能進行論證。對于命題作文,有這樣幾
種情況:一是文章的中心論點包含在題目之中,如1995年上半年的作文題《說“過猶不及”》,“過猶不及”便是文章的中心論點,這類考題無須考生重新確立論點。二是題目僅僅表明文章的論題,卻未包含文章的中心論點。如《談時間》中“時間”只能作為論題,它僅僅指出了文章要論述的范圍和內容,卻不能作為文章的中心論點,在寫作時應該把論述中心具體化,提煉出具體而又明朗的中心論點,如“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等。如果是供材料作文而題目又要自擬的,在讀懂材料所包含的內涵外,還要從材料所限范圍內去確立具體的論點。最好是在不違背命題的基本要求及所提供材料基本精神的原則下,從自己最了解、最熟悉的感受最深、最有體會的角度出發,選擇使自己有東西可寫的論點。
。ㄈ┌才藕梦恼碌慕Y構
文章的結構,即謀篇布局,對議論文來說,就是論點與論據的安排。在考場上作文,雖
然時間短,但仍應把文章寫成一篇有機的完整體,將論點和論據安排好,使論據圍繞論點,并能較充分地論證論點。為使文章思路清晰,結構可按三段式進行安排:首先是提出論點。提出論點,可以開門見山,一開始便擺出觀點,可給人一個觀點鮮明的印象;也可以用引用入題或解題溯源等方法。其次便是運用論據進行論證。論證過程可以采用這樣幾種方法:
。1)正反論證?荚嚨淖魑念},很多都屬中性題,可以從正面進行論證,也可以從反面進行論證。
(2)層遞式論證。這種論證方式就是指在論證之前,對論證的問題先作深入分析,摸索清楚論題的方方面面,概括出它的幾個基本特征,再進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論證。
。3)并列式論證。這種論證方式是對論證的問題,在總論點的統率下,分別從幾個方面去展開論證,而這幾個方面,它們彼此的關系是平列的。最后是小結全文,呼應論點。這樣的結構,是議論文最基本的模式,這種按部就班的寫作路子,在考場應試的情況下,是最為穩妥的。
。ㄋ模╈`活變通地運用例證
寫議論文,就是要擺事實,講道理。這就需要聯系實際,運用事例,用事實展開論證,
才能使文章內容充實,有說服力。很多考生平時很少動筆,也缺乏材料的積累,所以臨到考試,根本無法寫作。有鑒于此,每位考生平時都需多注意讀報看書,積累材料。到臨場應試時,首先要盡可能采用靈活變通的方法,把自己掌握到的、想到的材料變通挪用或進行必要的加工發揮,按照論點的需要,適當加工,使它成為貼切的、說服力強的材料。當然,這種加工也應做到適度得體,不要隨意胡亂湊合,要注意刪除與觀點不吻合的材料。其次,在選用材料時要力求選擇最有代表性、能說明論點的材料。事實材料或理論材料不在多,而在精。再次,選取材料時,要力求新穎,切忌來來去去總是選用那么幾個常用的材料,話也總是那些話,讓讀者覺得非常乏味。
(五)充分具體的說理和議論
一篇好的議論文,除了要選用有代表性、新穎而又有說服力的材料作論據外,還要注意
進行充分具體的議論和說理。很多考生都習慣以觀點帶事例,一個觀點提出后,接著羅列多個事例,文章從頭到尾,看到的只是材料的堆砌,缺乏分析,沒有議論。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思路不夠開闊,不懂得聯想,不懂得引申發揮,同時也不知在何處展開議論和發揮。
要開闊文章的思路,就應對論題多提幾個為什么。如1995年下半年的作文題是閱讀梁啟超《論毅力》文中最后一段,一般考生都說到有志者事競成,毅力是事業成功的保證,接著便列舉出不少這方面的典型事例來加以證明。這樣寫,盡管對問題有所論證,但這樣羅列一堆材料而不加分析議論,仍然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要使文章有血有肉,對于議論文來說,除了有論點、論據外,還必須有分析與議論,而議論往往就是緊隨在事例之后來進行的。如就這篇議論文來說,可以以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為例,他5歲時就能“指物作詩立就”,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神童。但成年后卻“愍然眾人矣”。是什么原因呢?沒有后天的勤奮努力。在運用了這個事例后,可能馬上來一段議論,指出成功主要不是靠天賦,而是后天勤奮,這樣將例證與議論結合起來,說服力就強多了。在分析與議論中,還可以結合現實去聯想與引申,基于現實的聯想與引申往往也具有深刻的說理性。
說明文的寫作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解說事物、闡明事理的文章,也就是通過客觀地介紹、
解釋事物的形態、性質、特點、結構、功用、成因等因素,闡明事物的內容和形式、本質和規律,使人們對事物有明晰的、準確完整的了解和認識。說明文是一種應用性很強的文體,其使用范圍非常廣泛。大凡現實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和現象,從自然到社會,從具體的事物到抽象的事理,都可以用說明文來解說。它是傳播科學知識、記錄人類社會歷史資料的重要工具,與人們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有很密切的關系。隨著人類認識領域的不斷拓展,加強說明文的寫作訓練,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應用?拼髮W語文的作文考試把說明文的寫作列為目標之一,考生平時很有必要練習寫說明文。
在說明文寫作訓練中,或因觀察不細,抓不住事物的特點;或因材料欠缺,說明不具體;或因表達方式不當,文體混雜;或因沒有注意說明順序,條理混亂;或因介紹片面,影響其科學性。因此,寫說明文時要注意以下五點:
。ㄒ唬┝私夂驼莆照f明文的基本特點:解說性、知識性、科學性
注意說明文的特點,才能達到說明文“給人以知”、“教人以用”的目的。如關于酸菜可
否食用及其營養價值的問題,報上曾有兩種截然相反的介紹。一種認為,酸菜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含有蛋白質、糖類、礦物質、乳酸等。酸菜還是良好的藥物,可治療慢性心臟病、多發性神經炎等疾病,多吃酸菜有利于健康。另一種卻認為,酸菜內含大量霉菌和亞硝酸鹽,是一種致癌物質,會直接引發肝癌、胃癌和食道癌等疾病,危害健康。兩種解說各執一端,令人無所適從。據有關專家分析,酸菜的食用效果及營養價值,和酸菜的不同品種、不同的生產環境、不同的腌制方法有關。報上的有關介紹未能注意這些知識,所說雖有一定道理,卻都有片面性、缺乏科學性。說明文既要注意知識性,也要注意科學性,兩者結合,才能真正“給人以知”。錢學森的《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用準確、周密、平實的語言,向人們介紹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與其最基本學科物理、數學的關系,并運用定義、舉例等多種說明方法,把比較抽象的學科知識說明得清楚明白。
(二)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
記敘文、議論文也要運用說明,但記敘文中的說明為記敘的人或事服務,議論文中的說
明為闡明作者的論點服務。在記敘文或議論文中,說明方式的運用都不是主要的,只有說明文才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這是說明文說明性的特點決定的。在寫作時,一定要注意說明文的這一特點,以把握住文體特點,避免出現文體混雜的現象。
。ㄈ┌才藕谜f明的順序
說明文要反映事物一定的規律,就必須用心安排好說明材料的順序。說明運動、變化、
發展的事物,多應按時間先后、事物發生、發展的過程安排材料。說明靜止的事物,多以空間方位為序,或由外及里、由里及外,或由上而下、由下而上,或由左至右、由右至左來安排材料。說明事理的文章,則多由具體到抽象,或按事物的邏輯關系來安排材料?傊f明有序是將客觀事物說明白的重要因素,如何安排好說明文的順序,應依照說明的內容來確定。
。ㄋ模┻x擇合適的說明方法
寫作說明文還應依據說明的目的及提示事物本質特征的需要,選擇適當的說明方法。常
用的說明方法有:
。1)定義說明法,用下定義的方法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征。
。2)詮釋說明法,是對說明對象的特征、功能、原因等作解釋的說明方法。與定義法相比,詮釋不要求揭示概念的全部內涵,語言表述不如定義說明那樣嚴格。
。3)比喻說明法,用比喻對說明的對象進行解釋,使說明對象形象具體。
。4)比較說明法,用同類或異類比較具體的事物相比照,從而突出被說明事物的特征。
。5)舉例說明法,列舉典型的或較多的例證來解說較復雜的說明對象。
(6)引用說明法,大量運用掌故、引述典籍、文獻資料等說明事物。此外,還有圖表說明法、數據說明法等。我們應該練習、掌握這些方法,以便在寫作說明文時加以靈活選用或綜合運用。
。ㄎ澹┳⒁庹f明文的語言特色
說明文的語言特色是:準確、通俗、簡潔,這是由說明文的知識性、科學性的特點決定的。說明文要介紹科學知識,解說客觀事物,所以語言一定要準確。如果表述不確切,就會帶來不良后果。說明文使用廣泛,讀者層次不同,所以語言一定要通俗。如果文字晦澀難懂,就不能將有關知識告知讀者,真正做到“給人以知”、“教人以用”。說明文要求對事物的說明必須具體,但要避免瑣細,而以“說明白了”為成功。有時,說明需要詳盡一些,但要防止拖沓冗長,務求文句簡明干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