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在我國開創25年來,已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開放性教育形式,在高等教育中樹立了牢固地位。在高校錄取率提高的今天,自學考試的發展空間在哪里?未來的定位、改革發展重點是什么?近日,《北京考試報》記者采訪了教育部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辦公室副主任劉軍誼。
發展的首要問題在定位
探討全國自考未來的發展,首先要明確新形勢下自考的定位,這個問題解決了,才能考慮具體的發展策略。
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的到來,結束了自考一枝獨秀的時代。上世紀最后20年,自考對彌補高等教育供應不足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面向大眾、向整個社會開放的高等教育只有自學考試。進入21世紀后,隨著高校擴招和高等教育的多樣化發展,自考已經不再是惟一的開放式高等教育。如何適應新形勢及時改革,是全國考辦和各地考辦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在全國自考委5屆2次會議上,陳至立同志指出,自學考試在新形勢下,要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服務,將自學考試從高等教育補充的地位,提升到終身教育層面,由此確立了自學考試的定位:
自學考試是一種教育,而非僅僅是考試。自考是一種以國家考試、社會助學、個人自學為特征的開放教育形式,只有是開放教育,才能對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發揮更大作用。為什么強調考試,因為自考是“寬進嚴出”的教育,此外,還要重視學習過程。
要注重借助網絡平臺,把這一最適合開放教育的形式利用起來。網絡教育已對高等教育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世界上發達的開放教育,都普遍借用了網絡、計算機等新傳播手段,如美國的社區大學、英國的開放大學等。
堅持“寬進嚴出”。自考生水平參差不齊,必須有一個權威的、質量非常高的檢測。現在全國4000多萬自考生,只有600多萬人能夠畢業,我們對畢業的要求是很高的,自考的品牌、信譽正是因此才建立起來。
服務對象要定位在繼續教育上。自考要發展,服務對象必須要清楚。自考要定位在繼續教育,是畢業、工作以后的在職教育,像江蘇省有3000多人是有研究生學歷后在學自考,北京也有1400多人。美國的社區大學、英國的開放大學,基本上也都是已就業人員在學習。
培養目標要與普通大學基本相當。自考前20年面臨的社會需要和最近5年相比,變化很大。以前重在學歷教育,上世紀90年代中期才提出培養實用性人才的目標。我們的專業、課程曾經有很強的高校烙印,這在過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為繼續教育的自考,重點應在提高考生的職業素質,必須強調應用性、針對性和實用性,要提高考生的職業素質。既要有高等教育的質量,又要有自身的特點。我們的目標是要與普通大學大致相當,遵循基本規律,又要有差異。專業學習要以提高考生職業素質為目標,強調實用性,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提高考生的職業素質。
自學考試發展有四個趨勢
近年來,全國自學考試發展呈現出四個趨勢。
學歷教育穩中有降,非學歷教育迅猛發展。2002年時考生增長到1400萬人次,之后略有下滑,2004年反彈到1200萬人次。與此同時,非學歷教育連續4年以兩位數增加。初步統計,去年考辦系統組織的考試已達到500萬人次。以后要以學歷教育為基礎,學歷、非學歷并重。山東、浙江、江蘇等地非學歷教育已經接近、甚至超出了學歷教育,做到了比翼齊飛。北京非學歷教育發展也很迅速,已經表現出了這種勢頭。
繼續教育性質明顯,在職人員逐漸成為主體。2004年,專科以上學歷的考生已達630萬人次,占考生總數的52%。在職和農村考生在去年也達到了考生總數的60%以上。從生源結構出發,自考要向繼續教育調整。
本科教育迅速發展,本、?平Y構趨于合理。開考專業中,本科已超過專科。與我國的普通高等教育接近。據統計,目前在校大學生中,53%是高職、高專,他們可以通過自考完成繼續教育。
適應學習化社會需要,專業針對性更強,呈現多品種、小規模趨勢。原來考生為拿文憑參加自學考試,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增強針對性將是自考未來發展的最大難點。北京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好,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目前北京有70%的考生是外地來京人員,很大部分是進城務工者,他們的學習目的是更好就業。北京適應了這個形勢,在專業上有了很大改變,非?上。新專業能否有更強的針對性、更強的競爭力,核心是課程設置,這也是自學考試今后的發展重點。
自學考試有六大發展重點
一要面向農村。這個概念涵蓋:農技人員、進城務工者、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民職業教育,以及農村縣、鄉基層的工作者。我們要從專業、課程入手,在培養目標、教育內容上注意實用性,建立適合農村的社會服務體系。
二要大力發展非學歷證書。目前全國考辦正與十幾個部委合作,聯手推出職業資格證書。今后還將與商務協會、舞蹈協會等合作,大力推進學歷與證書并重的雙證教育。
三要積極發展本科教育,搭建繼續教育的立交橋,搭建與高職、高專銜接的立交橋。
四要加強專業、課程改革,確立課程目標,以職業素質教育為重點,培養實用型人才。
五要建立社會化、開放型的學習服務體系。集中優勢資源,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建立網絡化助學平臺。
六要建立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的發展模式,始終抓住命題質量和考試質量不放松,絕不為追求數量而降低質量,確保自考品牌。北京在這兩個方面做得非常好,開設自考25年來,考務工作細,考風考紀好聞名全國,為全國自考品牌的建立做出了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