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上半年《大學語文》(專科)試卷答題分析 |
|
發布時間:2004/6/15
發布地區:達德教育
信息來源:www.www888papa.com
|
|
今年上半年自考試卷評閱工作已經結束。從評閱試卷發現的問題及與部分考生交談反應來看,《大學語文》(應用專科,4學分本科)試卷答題總體情況尚好,部分考生對多數試題回答基本正確,其中少數考生回答較好;但也有一部分考生失分較多,得分率較低。究其原因,雖有多方面,而學得不夠扎實是共同的原因,即對大學語文教材每篇課文的基本內容、有關語文知識尚未很好讀懂理解,沒有切實掌握,只是大致看了一下,印象不深,少數考生甚至連教材的課文都沒有通讀一遍,只匆匆忙忙看了其中自認為重要的二十來篇課文,所以臨考答題時就沒有把握,難以選擇正確答案。
先從單項選擇題的試題來看,雖然這次有的試題偏了一些,難度大了一些,不容易辯析正誤,所以有人失分是難免的;但有些試題并不難、不偏,屬于考核課文基本內容、基本知識,是應該識記、掌握的,可是有的考生卻不會正確選擇。例一,第4小題:下列《咬文嚼字》的文句中,概括了全文中心論:點的是(4句選1句,應為B、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有些考生卻誤選為A或C。考完試再看教材,其實在這篇課文的[提示]中已明明白白寫出,全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中心論點,就是答案B,而且接著還提示,作者是如何從兩個方面展開論述此中心論點的。所以讀過這篇課文及提示,就不會沒有一點印象。有的考生認為現代文章容易、不重要,所以就不看或隨便翻過,一到考試才緊張。由此,給我們自學應考者提醒一點:對于每一篇課文,無論是現代文或古文,無論是哪種文體的文章,都屬于考試的范圍,都應該認真閱讀,讀懂弄明白;特別是對于每篇課文的主旨或其中某段文字的意思(如議論文的中心論點、記敘文的主題思想、說明文解釋說明的原理要點及詩詞抒發的感情等),都應著重學習了解、識記掌握;同時在自學中還應注意了解、掌握每篇課文或某個重點段落的寫作方法(議論文的論證方法,記敘文的敘述描寫方法、說明文的說明方法,以及詩詞的抒情方法)。這些都是學習這門課程應基本掌握的重點內容,學習掌握了就可以正確回答試題。例二,第14小題:《哭小弟》寫小弟周圍同志對小弟去世感到悲哀并深切懷念,這在全文中屬于(4句選1句,應為D、側面描寫,即從側面寫別人對小弟的看法、心情來表現小弟忘我工作的精神)。正確答案在這篇課文的中[提示]中也有明確寫到,而且在試題中已提出“寫小弟周圍同志對小弟”,當然不屬于“正面描寫”,所以選“D、側面描寫”是理所當然、不難的。可是仍有考生隨便亂選,結果失分。
關于詞語解釋題,即考試大綱規定考試內容的語文知識部分對語言知識的考核,要求學習、解釋教材中10篇文言散文的常見實詞,主要是解釋古今意義有所不同的詞語,辨識同一詞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的不同含義。自學者平時學習就應著重了解有的詞語,從形體上看,古今是同一樣寫法,同一個字形,但從詞義上解釋,古今卻有很多不同;或者在古文不同句子中有著不同的含義。例三,第26小題“默而識之”,這是孔于談自己的學習情況。這句中的“識”字是“識記”、“牢記”的意思,是作動詞用,讀音zhi。有些考生誤答為“知識”、“學識”,這是按照平常習慣在回答,結果失分。又如第27小題“故令人持壁歸,回至趙矣。”原文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完壁歸趙”這一部分,是記敘藺相如見秦王無意償還趙城,于是讓隨從換裝后從小路把玉送回趙國。當后來秦王問到時,藺相如就作如上回答。這句中的“間”字是指間道,抄近道,從小路的意思,秦王想派人追也來不及了。有些考生誤解為“時間”或“房間”,那完全是自己想當然,沒有從原文整句來思考,沒有聯系上下文來作答,結果答案就錯了。再如第29小題: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這是王安石反駁司馬光來信對新法的指責的一個論點。這句中的“難”字,是責難、詰責、責備的意思,整句解釋為:責難善言詭媚的人,責備那些善于講些奉承討好別人的話的人。很多考生將它與“困難”的“難”字混為一談,錯譯為“很難請人”、“難以找人”等,這也是不懂“壬人”的詞義而造成的失誤。所以,自學者應仔細讀懂一些難解的詞語。
大學語文考試這幾年很重視簡析題,因為選擇題多考些基本知識的識記,而簡析題多考核如何運用所學的知識來分析問題,重在理解、分析,每道簡析題10分,分數值比較大,如果考生不理解、不會分析回答,失分也就較多。這次試題第31、33題出自教材中兩篇課文中各一段文字,難度不算大,本來應該多得分的,但也有些考生失分多。例如第33題是將一首古詩八句抄寫出來,然后提出三個小問題,要求分析作答。這本是教材中杜甫的一首著名七言律詩《蜀相》,其中有千古傳誦的名句,只要該懂這首詩,就會正確分析回答。但有的考生似乎還沒見過這首詩,隨便亂答,有的答案令人驚奇。如:(1)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回答為:李白、白居易或陸游、辛棄疾等,就是不知道是杜甫。又問到:本詩的題目是什么?回答為:《春天》、《錦官城》等,就是不會回答《蜀相》。再問到寫于何地?回答寫于陜西、長安、北京等,也不會寫“成都”。這說明有的考生對這篇課文最起碼的基本知識都沒有掌握。(2)解釋原詩“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淆老臣心”中“三顧”、“兩朝”的含義。有的回答是“三次照顧”、“三次出征”、“兩個朝代”、“早朝晚朝”,更顯出考生還沒有讀懂這兩句名句。(3)本詩的抒情特色。有的考生答非所問:“抒發了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感情”。有的雖寫了抒情特色,卻是“夸張、浪漫”等,與本詩毫無關系。在課文[提示]中已清清楚楚寫到:“全詩前四句寫景抒情,后四句借事抒情”。可見有的考生沒有仔細看過[提示],臨到考場也沒有仔細讀讀試題抄出來的這八句詩,只是匆忙地隨便回答,結果當然失分很多。或許有人會說,原來沒想到會考古代詩歌的分析,過去多次考試,沒有這種試題,所以失分。那么第31題要求分析朱自清《論氣節》這篇現代文中的一段文字,這在過去多次考試,都有類似的試題(抄出議論文或記敘文中一段文字,要求分析作答),照理應該是有思想準備的,能夠較好回答。但有的考生但不會正確回答。如試題(3)問到:“這段文字運用的論證方法是什么?”本來閱讀這段文字就可以看出,作者列舉“后來宋朝幾千大學生請愿罷免奸臣,以及明朝東林黨的攻擊宦官,都是集體行動,也都是氣節的表現。”這是運用歸納法,也稱例證法,歸納宋朝、明朝的事例來證明“都是集體行動,也都是氣節的表現”。如果仔細讀過原課文及[提示1,就更容易回答了。課文[提示]有寫:“本文運用歸納法“,并指出“歸納歷史事例來論證”。仔細看過,就會有印象,并懂得為什么說是“運用歸納法”,到考試時讀到試題,自然會正確分析回答,而不致像有的考生那樣臨場隨意亂回答:“運用比喻、象征”、“運用夸張、排比手法”。這種隨意作答,也說明有的考生平時學習不扎實,連什么叫論證方法、有哪幾種論證方法等基本知識尚未清楚,將論證方法與修辭手法等混為一談。這樣就無法在分析題中得分。
本次考試簡析題32題是出自教材外的雨果的文章《文明與野蠻》中一段文字,當然比出自教材中某篇課文的命題要難些。但就雨果這段文字來講(指已譯成中文),并不難讀懂,因為這段文字已明白寫到“有一天兩個強盜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另一個強盜放火。……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可是試題間到“(2)這里所寫的是哪個歷史事件?”有的考生竟無法回答(空白或錯答)。說明有的考生閱讀能力很差,本來一看就明白的文字讀了后卻不知道在講什么;也可見有考生對普通的歷史知識(英法聯軍侵略中國火燒圓明園這樣嚴重的事件)都不知曉。因此,要提高大學語文課的考試成績,自學者平時需要認真仔細通讀教材,并不斷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大學語文的考試最后一道題是作文,占30分。本次是供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先讀一段寓言故事:“蒲公英老了,小蒲公英問:‘留下什么遺產?’老蒲公英默默地在每個孩子頭上戴上了一把遠飛的傘。”然后根據以上材料,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議論文。從試卷看,多數考生都能讀懂原材料,并從不同角度進行議論。寫出的作文,一般中心明確,觀點正確,內容尚充實,結構完整,語言通順。這類作文一般可以及格。其中有些議論文較為充分,內容相當充實,有自己的見解,論述較為深刻。但也有個別考生所寫作文與所供材料完全沒有關聯,似乎是考前自己猜題寫好背熟的一篇文章,例如有人以《重視環境衛生》、《加強團結,抗擊非典》等為題寫了一篇文章,雖然觀點正確,有一定內容,但與本次考題無關。也有些考生雖然所寫與試題所供材料有關,但內容空泛,講不出什么道路。這類得分就比較低。下面摘錄兩篇從不同角度、論述較好的考生作文供大家參考,希望對自學者有所幫助、啟發。一篇以《自強自立》為題,從年青人自己應選擇什么樣的生活道路的角度來寫:“讀過上面這段材料,深受啟發。我們青年人今天應該選擇什么樣的生活道路呢?我覺得應該像老蒲公英希望的小蒲公英去遠飛,也就是說要自強自立,靠自己獨立奮斗、頑強拼搏,去闖,去創造一番事業;創造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我們決不要做那種依賴父母、長輩過日子的懶漢。我們要學會遠飛,學會獨立生活。為什么呢?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也不應該一輩子都生活在父母身邊,什么都依靠長輩。這不
僅是由于父母、長輩一般都老了,會先我們而離開人世,他們不可能養活我們一生;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過事事依靠父母過日子,依賴長輩的遺產生活,看起來舒服i實際上是沒有意義的。只有自己獨立奮斗拼搏得來的,才是牢靠的,真正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所以我們年青人應有志氣,選擇自己的生活道路,這樣才能真正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材。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是指一個人逐步學會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能力,以及形成人生觀的過程,這是個漸進的過程,而獨立自主是其必要條件。獨立包括行為、思想的獨立;只有自己能獨立思考與行動,才可能得到切實的鍛煉并逐步成長、成熟。如果有依賴思想;或者總是在別人的保護傘下過日子那將永遠無法獲得認識事物的能力,更不可能獨立生存;發展直到成功。(以下聯系實際,舉名人成功事例,略)。
另一篇作文以《父母應給兒女留下什么遺產》為題展開議論,這是從父母、長輩怎樣對待兒女成長的角度來立論的:”從老蒲公英默默地在每個孩子頭上戴上一把遠飛的傘,我想到了今天做父母的應該給兒女留下什么遺產的問題。大家都看到也常在談論,有些父母對兒女怎樣百般疼愛呵護,從幼兒到少年、青年,都舍不得他(她)離開身邊半步,孩子穿的吃的用的什么都給他(她)準備得好好的,孩子從小到大都由父母或祖輩料理包辦,到老了,便給孩子留下房子、錢財等等,以為這樣便是對兒女最大的關愛。殊不知,這種過分的關愛,只能助長孩子的依賴性;完全依賴父母長輩長大的孩子是不可能有所作為的。從老蒲公英的做法給我們的啟示是:真正的智者,應該是放手讓孩子們學會遠飛,學會自己去獨立奮斗,而不是讓孩子永遠依賴自己,不應留給孩子許多金銀財寶,讓孩子坐享其成、舒舒服服過日子。許多成功的企業家為了使自己開創的事業后繼有人,都是嚴格要求子女認真學習,從小過勞苦的生活,從而受到教育鍛煉,逐步具備能適應現實社會生活與商戰需要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質。例如作為億萬富翁的著名企業家李嘉誠,完全可以用一大筆的錢使兩個兒子的生活過得非常舒適。但他并沒有這樣做。次子李澤楷的零用錢,是他自己在課余兼職,通過做雜工、侍應掙來的。李澤楷打工所得,除了用作自己日常的零用錢之外,有時還資助生活困難的同學。李嘉誠知道后十分高興,他對妻子說:‘孩子這樣發展下去,將來準有出息’。如果我們的父母、長輩都能夠這樣給孩子自己去獨立生活的條件、環境;給孩子自由馳騁的無限空間,和引導他們學會獨立生活的本領技能,那么,孩子們才能茁壯成長;成為對人類社會有貢獻的人。”
當然,從其他的角度來展開議論,也可以寫出較好的作文。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多閱讀報刊書籍,從中積累一些材料;并注意觀察社會生活,自己多思考和多練習寫作,這樣就可以不斷提高寫作水平,使考試時作文獲得良好的成績。我們在這次評卷過程就發現好多考生的作文成績就不錯,從而使大學語文整門課程的成績相應提高,這是值得高興的事。
摘自:廣東省自學考試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