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大學語文(本科)試題及答案 |
|
發布時間:2004/6/15
發布地區:達德教育
信息來源:www.www888papa.com
|
|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在《趙威后問齊使》中,趙威后用"二士弗業,一女不朝"為例來批評齊國政治失當,這種論證方法是
A.演繹法 B.歸納法 C.類比法 D.對比法
2.莊子《秋水》的主旨是闡發
A.為政以德的道理 B.吸納人才的主張 C.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 D.人的認識有限的哲理
3.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所采取的主要駁論角度是
A.駁斥論點 B.駁斥論據 C.駁斥論證 D.駁斥態度
4.《鄭伯克段于鄢》中姜氏的性格特征是
A.愚頑無知,貪婪又狂妄 B.偏狹昏憒,以私情干政
C.工于心計,陰險且狠毒 D.老成持重,深謀而遠慮
5.《張中丞傳后敘》寫張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這種人物描寫方法是
A.肖像描寫 B.行為描寫 C.言語描寫 D.心理描寫
6.《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中說,文與可贈偃竹畫給蘇軾時附言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這里所暗示的一個文藝思想是
A.胸有成竹 B.氣盛言宜 C.心手相應 D.尺幅千里
7.《報劉一丈書》暴露官場黑暗所采用的是
A.含蓄的暗示筆法 B.客觀的描述筆法 C.夸張的漫畫筆法 D.犀利的怒斥筆法
8.除開頭和結尾外,《故都的秋》中間兩大部分內容的不同在于
A.前者寫游蹤,后者寫景色 B.前者寫晴天,后者寫雨天
C.前者寫北國之秋,后者寫南國之秋 D.前者重在"色彩濃",后者重在"回味永"
9.《香市》中描繪往昔香市的熱鬧情景,主要目的是
A.追憶兒時的美好回憶 B.反襯今日香市的冷落 C.揭示農村的落后 D.向往昔日的繁華
10.冰心《往事》借贊美大海的特性,來表達作者的人格理想,這種表現方法是
A.鋪墊反托 B.對比反襯 C.托物言志 D.側面烘托
11.《詩經·氓》中比喻女子不可沉溺于愛情的詩句是
A.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B.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C.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D.淇則有岸,隔則有泮
12.《短歌行》中引用《詩經》成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所表達的心情是
A.思慕賢才 B.優禮賢才 C.對賢才無所依托的焦慮 D.與賢才久別重逢的欣慰
13.王維《山居秋暝》中,流露出隱居山中之意的詩句是
A.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B.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C.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D.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14.李白《行路難》中,情感運行的特點是
A.逐層遞進 B.逐層遞退 C.平緩舒展 D.起伏跌宕
15.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失顏改"的言外之意是
A.美景依舊,故人已老 B.歲月流逝,青春不再
C.故國宮殿,令人牽掛 D.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16.《爐中煤》中鮮明地體現詩人無私奉獻精神的詩句是
A.要我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樣的心腸 B.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棟梁
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總得重見天光 D.我為我心愛的人兒,燃到了這般模樣
17.《一句話》中用"晴天霹靂"來隱喻
A.民眾革命 B.民眾革命的巨大聲威
C.蘊藏著巨大革命力量的民眾 D.民眾中壓抑不住的革命情緒
18.《石崇與王愷爭豪》的主要細節是
A.晉武帝是王愷的外甥 B.王愷的珊瑚樹高二尺許
C.石崇用鐵如意擊碎王愷的珊瑚樹 D.石崇的珊瑚樹高三尺四尺
19.《囑咐》中故事發生的時代是
A.抗日戰爭初期 B.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 C.抗日戰爭剛剛結束 D.解放戰爭時期
20.《麥琪的禮物》采用虛實雙線并行的結構,其主要作用是
A.制造懸念 B.避免重復 C.強化矛盾 D.留有余地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21.在《寡人之于國也》孟子所提出的實行王道的根本措施有
A.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 B.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C.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 D.百畝之田,勿奪其時
E.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22.《論學問》中的下列例句,通過類比來論證"精神上的缺陷可由相應的學問來補救"的有
A.緩步有益于胃,騎馬有益于頭腦 B.肉體上的各種病患都有適當的運動來治療
C.一個人心志不專,他頂好研究數學 D.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
E.人的天賦有如野生的花草,需要學問的修剪
23.下列作品中,利用夢境描寫來抒發情感的有
A.《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B.《關山月》
C.《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D.《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
E.《天凈沙·秋思》
24.下列作品中,敘述人稱前后發生變化的有
A.《兵車行》 B.《杜陵叟》 C.《馬伶傳》 D.《米龍老爹》 E.《苦惱》
25.下列作家中,青年時代為投身反帝愛國運動而棄醫從文的有
A.李大釗 B.魯迅 C.郭沫若 D.聞一多 E.郁達失
三、詞語解釋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26.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來之:
27.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適觀:
28.有志乎古者希矣。
希:
29.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舉:
30.廣訥口少言。
訥口
31.駝業種樹。
業種樹:
32.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慘澹,一半為了喪事,一半為了父親賦閑。
賦閑:
33.出不如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超遠:
34.供食太急,須臾對面,頃刻別離。
須臾:
35.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長終:
四、簡析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36.閱讀失光潛《選擇與安排》中的一段文字:
在調兵布陣時,步騎炮工輜須有聯絡照顧,將校尉士卒須按部就班,全戰線的中堅與側翼,前鋒與后備,尤須有條不紊。雖是精銳,如果擺布不周密,紀律不嚴明,那也就成為烏合之眾,打不來勝仗。
請回答:
A.概括這段議論的旨意。
B.這段議論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論證方法?
C.寫出并解釋其中的兩個成語。
37.閱讀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一段: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請回答:
A.作者為什么要極力渲染大雪和嚴寒?
B.找出其中突現嚴寒的典型細節,并說明如何突現的。
C.最后兩句與李白送別詩中的哪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38.閱讀契詞夫《苦惱》的最后一段文字:
姚納沉默一會兒,接著說:
"是這么回事,小母馬……庫司瑪·姚尼奇下世了……他跟我說了再會……他一下子就無緣無故死了……哪,打個比方,你生了小崽子,你就是那小崽子的親媽了……突然間,比方說,那小崽子跟你告別,死了……你不是要傷心嗎?……"
小母馬嚼著干草,聽著,聞聞主人的手……
姚納講得有了勁,就把心里的話統統講給它聽了……
請回答:
A.姚納為什么要向馬訴說苦惱?這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B.文中什么地方運用了類比手法?
C.為什么說這里運用了對比手法?有什么作用?
39.閱讀《戰國策·魏策四》中的一段文字:
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大路),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日:"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資財)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曰:"吾御者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請回答:
A.乘車人自認為憑什么條件"欲之楚"而"北面持其駕"?
B.這段文字的主旨是什么?
C.這段文字引申出的一個成語是什么?
40.閱讀魯迅《憶韋素園君》中的一段文字:
是的,但素園卻并非天才,也非豪杰,當然更不是高樓的尖頂,或名園的美花,然而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國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觀賞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決不會將他置之度外。
請回答
A.概括這段文字的大意。
B.為什么"他不入于觀賞者的眼中"?為什么"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決不會將他置之度外"?
C.這里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五、作文
41.以《真誠》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有真情實感的文章,除不得寫成詩砍外,其他文體不限。
答案要點
一、單項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A B A D C D B C B B D D D D B C C A
二、多項選擇題
21 22 23 24 25
BCDE ABE CD ABD BC
三、詞語解析題
26.來之:使他們來。
27.適觀:適于觀賞。
28.希:少。
29.舉:全,所有的。
30.訥口:口才笨拙。
31.業種樹:以種樹為職業。
32.賦閑:沒有職業在家閑居。
33.超遠:遙遠。
34.須臾:極短的時間,片刻。
35.長終:長存始終。
四、簡析題
36.A.寫文章要精心安排材料;
B.類比法(或比喻論證法),對比法;
C.按部就班:按照一定條理,遵循一定程序。
有條不紊:有條理,不混亂。
烏合之眾:像烏鴉聚合在一起一樣的無組織無紀律的一群人。
37.A.創造送別環境,烘托惜別深情。
B."風掣紅旗凍不翻"。大旗在風的掣動下,仍能積雪成冰,可見寒冷的程度。
C."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8.A.沒有人愿聽姚納訴說苦惱,只好對馬說。反映了專制統治下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B.用母馬死了小崽兒來類比自己死了兒子。
C.沒有人聽姚納的訴說,而馬卻靜靜地聽著。可見"人與人"的關系還不如"人與馬"的關系,突現了主題思想。
39.A."馬良","用多","御者善"。
B.說明做事要方向對頭。方向不對頭,用力愈大,離目的愈遠。
C."南轅北轍"。
40.A.贊美韋素園平凡而偉大的人格。
B.因為他不是"高樓的尖頂",或"名園的美花";因為他是"樓下的一塊石材,園中的一撮泥土"。
C.比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