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甲子的考試記憶 60年前的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與共和國一同成長的還有我們的教育事業。在歷久彌新的考試記憶里,一個教育大國崛起的足跡漸漸清晰。
中考 從“尖子生”到“都能上”
1974年,17歲的張鵬江高中畢業,成了密云二中的一名教師。在那個年代,大多數學生畢業后直接成了技術工人,上高中是“尖子生”的“特權”。在當時各行各業中,高中畢業生是中流砥柱。 從1949年到1978年,再到2008年,從44萬到1804萬,再到4546萬,我國高中在校生人數完成了“三級跳”。2009年,北京市9.5萬中考生人人有高中可上,“學者有其校”不再是一句漂亮的口號,而是擺在眼前的現實。 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只有10余所高中校;上世紀80年代,全市500多所招生學校中,中職校有300多所;今年,419所招生學校中,示范校占了1/5。高級中等學校結構調整,不但讓學生有學上,更能“上好學”。14,26,44,68……數字的變遷,標志著示范高中的崛起與增長。招生學校在人們對優質教育的急切渴求與呼聲面前,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 1979年,中專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僅為0.74∶9.26;到1991年,中職招生已占“半壁江山”;2007年,中職招生再創歷史新高,達810萬人;今年,中職校招生計劃又增50萬……越來越多的適齡學生走進職業教育課堂,學習一技之長,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今天,全國中職生以95%的就業率遙遙領先,不少學生還沒畢業就已被提前預訂,每年有1000萬職教人才進入勞動力市場,成為“中國制造”的中流砥柱,奮戰在中國經濟戰線的最前沿。 全科網上評卷讓“跑錄”退出歷史舞臺,全員網上填報志愿讓紙質志愿表正式謝幕,全程網上錄取讓大批文檔材料漸行漸遠……隨著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中考煥然一新。
高考 從“獨木橋”到“立交橋”
60年間,高考跨越兩個世紀,完成了從精英化到大眾化教育的巨大飛躍。每年的高校畢業生人數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2.1萬,發展到今天的600余萬;高考錄取率從30年前的百人只錄四五個,發展到今日的10名考生中就有6個能上大學。 60年里,高考風雨兼程。1977年,中斷了11年的高考恢復,猶如陽光普照大地。無數在田間地頭,在工廠車間勞動的青年心潮澎湃,他們從農村、工廠、牧區、學校和機關涌入考場,27萬人的命運從此改變。 1999年,高校擴招30萬,數百萬考生夢圓大學,普通高等教育惠及千家萬戶。60年間,高考為國家選拔出數以千萬計的優秀人才,他們奔赴各行各業,成為各領域的中堅力量,推動了國家現代化的進程。 人大附中學生管紫軒曾兩次獲得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一等獎,今年9月,她以保送生身份進入北京大學。目前,全國像她這樣的保送生每年有數千人。今天的高考,已趨向多元。60年間,保送生制度、自主選拔、高職自主招生等人才選拔方式紛紛涌現,給不同類型、特質的考生提供更多機會。 2001年至今,自主招生院校已從3所增長為76所,“高校自主選拔錄取”等多元化錄取方式彌補了“一考定終身”的不足。2006年以來實行的高職自主招生,更讓有一技之長的考生能免高考上大學,求學之路越走越寬。 60年間,高校招生的人才評價方式越來越多樣化、人性化。高考,已從千軍萬馬爭相擠過的“獨木橋”變為四通八達的“立交橋”。
研究生考試 從組織分配到多樣化招生
新中國的研究生招生始于1950年,中斷于“文革”,恢復于1978年,繁榮于新世紀。60年間,研究生招生的變遷反映了中國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和進步。 1950年,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開始招收首批研究生。受條件所限,當時的研究生鳳毛麟角。學生多由組織分配入學,國家沒有統一招生考試。 “文革”結束后,研究生招生全面恢復。1978年5月5日,全國63500多人走進恢復招生后的首次研招考場。當年9月,10708人步入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始了全新的人生旅程。 短短幾十年間,研究生招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政治理論課和外國語首次實行全國統一命題到教育學等專業初試專業課實行統考;從單一的“統考制”到“單獨考試”、“推薦免試”招生;從“學術型”研究生到“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每一次變革都向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完善邁近一步。 進入新世紀,研究生教育迎來新的挑戰。2005年,我國碩士生報考人數突破百萬,招生人數突破30萬。為了應對新形勢,2006年起我國開始試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獎助學金實行動態評定。競爭機制由此形成,研究生的學習和科研熱情被大大激發。 目前,我國已培養出了200多萬名研究生,在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進程中,他們在科技、文化、經濟、軍事等諸多領域發揮著領軍作用。
成人高考 從單位推薦到“飛入尋常百姓家”
回望成人高考發展之路,從上世紀50年代的蹣跚起步、80年代的進一步完善,20世紀的內涵豐富,直至新時代的終身學習,成人高考始終隨著新中國的脈搏一同跳動,成就了人們邊工作邊上大學的夢想。 1950年,北京大學第一屆干部專修班舉辦,與它相隔不遠的中國人民大學也在同一年籌辦高等函授教育。當時的師生不會想到,他們已站在成人高等教育發展的最前排。 “文革”10年,成人高考停滯。1977年,鄧小平“就高等教育來說,大專院校是一條腿,各種半工半讀的和業余的大學是一條腿”的講話,猶如一股春風,吹開成人高考的千枝萬朵,并從此百花齊放。 與其他新生事物一樣,成人高考也在摸索中前行、在求索中成長。考試大綱、考試命題、考試時間“三統一”,成考完成一次漂亮的“成人禮”;報名、評卷、錄取由紙張演化為無線網絡,成考插上高科技翅膀;考生由單位推薦擴展到社會大眾,成考溫暖了成千上萬顆求學上進的心。 今天的成人高考繼續根植于考生需求,新技術、新手段和新觀念,如同一劑“催化劑”:遠程網絡跨越時空,延伸了學習空間;專業目錄種類繁多,讓人耳目一新;課堂突破傳統教室,擴展到社區、工廠…… 60年,一個人步入花甲;60年,成人高考風華正茂。
自學考試 從“補學歷”到“補興趣”
“60年間,教育改變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命運,數以千萬計的人才也深刻地改變著中國的命運。”這其中,包括5000萬自考生。 1981年6月7日,中國考試制度翻開嶄新一頁,人類歷史上覆蓋面最廣的一種高等教育形式——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在北京誕生。 首批參加自考的張漢延說起自考圓夢的經歷,眼淚情不自禁流了下來:“自考讓一個窮苦的孩子圓了大學夢。”從東北下鄉回來的第一批自考生王淑鳳說,為復習備考,她常坐得雙腿浮腫。說起自考,至今很多老考生記憶猶新。 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創建的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拯救了一代好學者。為那個年代的返城知青、城市在職職工補償了學歷,圓了大學夢。 1999年,18歲的臧云高考落榜,來京打工。為改變命運,他參加自考,十年磨一劍,如今的他已是知名律師。自考,讓千萬個迷茫的孩子走上陽光大道。上世紀90年代,像他一樣的高考落榜生逐漸成為自考生主體。這個新群體的最大特點是年輕。 步入新世紀,歷史又賦予自考新的使命,成為眾多好學之士終身學習的方式。在校大學生為錯失喜愛的專業而選擇自考;耄耋老者為彌補年輕時的愛好而選擇自考;身殘志堅的強者為自食其力而選擇自考……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自考就像一朵美麗的花,開在每個人的心里,扮靚他們的人生。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全國已有近2億人次報名參加自考,850萬大學畢業生從中走出。從學歷教育向終身教育轉型,今天的自考再次實現了飛躍。 60年光陰荏苒,教育考試招生事業在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偉大征程中,譜寫出了一曲輝煌的樂章。
來源:《北京考試報》
作者: 佚名
2009年09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