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大教育投入是關鍵”——教育難題牽動委員心 |
|
發布時間:2005/3/8
發布地區:達德教育
信息來源:新華網
|
|
一走進教育界委員聯組討論會場,就被濃郁的討論氣氛包圍。加大農村教育財政投入、提高高等教育辦學質量、保障民辦教育教師權利……委員們圍繞教育熱點問題各抒己見。
“西藏,海拔5000米高的一個牧民帳篷里,一家五口,每年生活費來源是賣一頭牦牛,令人驚奇的是這家的女兒仍在上學。主人告訴我,上學不僅不要花一分錢,每月還有50元生活補貼,孩子在學校吃的比家里還好。”
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黨委書記李延保聲音洪亮且飽含深情。
“遺憾的是目前真正實行‘兩免一補’的地區還很少,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缺口大,‘普九’工作一直面臨嚴峻挑戰。當前推動農村義務教育的抓手是實施‘兩免一補’,關鍵是以政府投入為主。”
李延保委員的一席話,引得委員們紛紛點頭。
“就這個問題,我也講兩句。”全國政協委員、青島大學校長王修林接上了話題,“教育投入是個老問題,農村教育投資每年都在增長,而資金的缺口卻又顯而易見。溫家寶總理在報告中說,從今年起,免除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的書本費、雜費,并補助寄宿學生生活費,這個決定非常重要,對西部地區2007年實現‘兩基’目標有深遠意義。”
“縣級財政對農村教育的保障能力嚴重不足。實現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則要求按統一標準發放教師工資,按均衡發展原則統籌安排預算內公共費用,這給縣財政提出更高要求。”王修林委員談及這一問題,不禁皺起了眉頭,“解決這一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是應建立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另一方面,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確保轉移支付資金不被地方挪用、占用、擠用。”他認為,資金的落實最為關鍵,一定要把錢用在農村教育的刀刃上。
“應該大量精簡縣級以下的干部編制,讓國家對農村的投資真正用于農民,用于農村義務教育。”邵國培委員這樣說。
沈士團委員介紹,在政協十屆二次會議上,委員們就提出了關于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應當盡快達到4%的目標,得到了財政部的答復:爭取到2007年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達到4%的目標。他根據自己的實地調研,建議把“爭取”二字改成“一定”。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切實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到2007年使貧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學,這是使全國人民歡欣鼓舞的決定。”朱清時委員說,但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很重要,千萬不能在關注基礎教育的同時忽視了高等教育。
他算了一筆賬:2004年我國高校在學人數達2000萬,按每個學生的事業費5000元計算,需要事業經費1000億元,再加上設備、人才隊伍建設等費用,還需要額外的600億元。然而國家的財政支持只給了一部分,其他只能靠銀行貸款和高額學費。他說:“當前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開源節流。’”
民辦教育在我國歷時雖短,但進展很快。“引導得好,民辦教育還將會對中國的教育有更大的推動作用。”來自江西南昌從事民辦教育的黃曉浪委員建議教育部、人事部要盡快專題研究和解決民辦學校教師的權利保障問題。公辦學校、民辦學校的老師要能夠合理流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