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填空:
1、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
2、被稱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人是
3、 被稱為中國山水詩的創(chuàng)始人。
4、《水經(jīng)注》是北魏時期一部地理巨著,具有較高文學(xué)價值,作者是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作者是
6、《袁家渴記》作者是
7.潮 兩岸闊,風(fēng) 一帆懸。
8、映階碧草 春色,隔葉黃鸝 好音。
9、山重水復(fù)疑無路,
10、“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的作者是
11.“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這句話出自于
12.“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的作者是
13.《游褒禪山》的作者是
二、選擇題
1、中國最早描寫大海的詩人是:
A、謝靈運 B、曹植 C、曹操
2、“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寫的中國古代名樓是:
A、黃鶴樓 B、滕王閣 C、岳陽樓
3、柳永的《望海潮》描寫的是的城市為:
A、揚州 B、杭州 C、南京
4、“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作者是:
A、常建 B、王維 C、李白
5、作為中國旅游文學(xué)特有的題材的是:
A、詩歌 B、對聯(lián) C、游記散文
6、“池塘生春草”這句詩的下句為:
A、澄江靜如練 B、江春入舊年 C、園柳變鳴禽
7、“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與長天一色”此句出自:
A、《與宋元思書》 B、《滕王閣序》 C、《前赤壁賦》
8、《游黃山日記》的作者是:
A、陸游 B、袁宏道 C、徐弘祖
9、〔越調(diào)·天凈沙〕《秋思》的作者是:
A、關(guān)漢卿 B、馬致遠 C、張可久
10、《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
A、朱尊彝 B、姚鼐 C、張岱
11、《過香積寺》中“過”的意思是:
A、經(jīng)過 B、訪問 C、路過
12、葉紹翁的“游園不值”這首詩標(biāo)題中“值”的意思是:
A、值得 B、算得 C、遇見
13、“山石犖確行徑微”中“犖”的發(fā)音是:
A、mou B、mu C、luo
14、“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描寫的是什么地方景色?
A、張家界 B、桂林 C、柳州
15、《洛陽伽藍記》的作者是:
A、玄奘 B、吳均 C、楊衒之
三、簡答題
1、簡述旅游詩歌與一般寫景詩歌的區(qū)別。
2、蘇軾的《前赤壁賦》表達了一種什么樣思想感情?
四、分析題
1、梅堯臣的《魯山山行》明顯受到唐代杜牧的《山行》的影響,但又有自己的特點,試將二詩做一分析。
2、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fēng)雪夜歸人”,最后一句的“夜歸人”指的是芙蓉山主人?還是投宿的旅客?請講述你的理由。
五、翻譯題
1、“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是張孝祥《念奴嬌·洞庭青草》中一句,把它譯成現(xiàn)代漢語。
2、把孟浩然《宿建徳江》最后兩句“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六、根據(jù)下面崔顥的《黃鶴樓》中“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反映的意境,寫一篇記述旅游的短文,字數(shù)在200字以內(nèi)。
參考答案:
一、1.詩經(jīng) 2.王維 3.謝靈運 4.酈道元 5.蘇軾 6.柳宗元 7.平 正
8.自 空 9.柳暗花明又一村 10.溫庭筠 11.《滕王閣序》12.許渾13.王安石
二、1.C 2.C 3.B 4.A 5.B 6.C 7.B 8.C 9.B 10.C 11.B
12.C 13.C 14.B 15.C
三、
1.旅游詩歌一般記述了作者旅游的行蹤和旅游過程,重點多在敘事。如韓愈的《山石》一詩,作者詳細記述了他游覽洛陽惠林寺的全過程,時間跨度大,從前一天下午一直寫到第二天清晨。描寫了寺廟黃昏的景色、在佛寺的所見所聞,以及第二天早晨作者在山間的游蹤。雖然,作者也描寫了許多景物,但這是作者游覽所見。
寫景詩歌偏重的客觀景物本身,以及由觀景引出的所思所感,重點在于抒情。有沒有相關(guān)的游覽經(jīng)歷不是其關(guān)心的重點。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綠,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作者描寫的主要是所見的景物,與作者的行蹤關(guān)系不大,但讀者從中可以讀出作者閑適、輕松的心情。
寫作手法方面,旅游詩歌多用第一人稱寫作,而寫景詩歌較多用第三人稱。
2、蘇軾的《前赤壁賦》寫于作者在貶官黃州后,游覽赤壁的經(jīng)歷而作的一篇賦體游記散文。作者從描寫月夜游覽赤壁開始,通過與一幫朋友泛舟長江上,奏樂唱歌,飲酒作樂。然而,當(dāng)作者回想起發(fā)生在赤壁歷史上的事情,思想感情發(fā)生了變化。通過對三國赤壁之戰(zhàn)歷史人物的憑吊,聯(lián)想到人生的短暫和自己的眇小,由悲感而引起對宇宙、對人生的探討,抒發(fā)了人生短暫的悲傷,曲折表達了作者有志難伸,年華易逝的郁悶心情。作者又以水的流逝,月的盈虛為例,闡明了變與不變的道理,抒發(fā)了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并從悲境中得到了解脫。
四、1、梅堯臣的《魯山山行》明顯受到唐代杜牧的《山行》的影響,這一點是肯定無疑的。然而,兩首詩的區(qū)別也是明顯的,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首先,兩詩立意不同。杜牧的《山行》寫的是作者在一次登山觀察后的感悟,贊賞了的深秋季節(jié)的植物頑強的生命力。梅堯臣的《魯山山行》則是作者在游歷魯山時的所見所聞,重點強調(diào)的是作者的游覽的好心情,因為心情好,因此,大自然也呈現(xiàn)出美好的姿態(tài),表達了作者熱愛山林野景的喜悅之情。
其次,表現(xiàn)手法不同。杜牧的《山行》用的是對比的手法,以二月花對比霜葉;雖然篇幅簡短,但非常凝練、表現(xiàn)力強;梅堯臣的《魯山山行》更多采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描寫,內(nèi)容豐富,生動表現(xiàn)了各種動植物的各種形態(tài)。結(jié)尾采用問答的形式,賦予全詩以生命,開拓了詩歌的境界。
2、本詩是從所見之景著墨,后半首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由于中間沒有過渡,因此,關(guān)于誰是“夜歸人”,本詩的解讀有兩種:一是“夜歸人”理解為前來投宿的其他旅客,二是理解為作者住宿在芙蓉山白屋的主人。
“夜歸人”理解為前來投宿的其他旅客的理由是:在這樣寒冷的一個冬夜,在荒涼的芙蓉山中,外出的旅客很難找到客棧。發(fā)現(xiàn)一個貧窮的白屋后,作者首先投宿了。在作者住下來后,又聽到狗的叫聲,知道又有新來的人到了,狗一般認識自己的主人,不會亂叫,因此,這個肯定“夜歸人”肯定是與作者類似的投宿者。
“夜歸人”理解芙蓉山白屋的主人的理由是:通過本詩的描寫,可以知道這是一個貧窮的家庭,但他們很好客,愿為前來投宿的旅人提供方便。作者沒有暗示后來的“夜歸人”到底是誰。雖然,作者聽到到狗的叫聲,肯定來了人。狗聽到人聲肯定會叫,由于是在夜間,不一定能辯識出主人的,這也是常見的事。根據(jù)本詩標(biāo)題的暗示,說明芙蓉山白屋主人生活困窘,為了生活外出很晚才回來,也是可以解釋通的。
五、1.在三萬頃玉鏡般平滑透明的水面上,我悠然地劃著一葉小舟。
2.田野是那樣的空曠廣闊,遠處的天空似乎比樹木還低;倒影在澄清江水中的月亮,和舟中人那么近。
0.
六、略。
|